第537章 经济系高材生!!!

兄弟俩谈完大事后,说起了家常。

刘铁林问道:“哥,刘文和刘武这俩小子咋样?我有阵子没见着他们了!”

刘之野笑着点头:“等他们回来,我让他们去给你这个二叔问好!”

“刘武表现挺好,上了军校后变化挺大。刘文呢,如今也长大了,跟他妈亲近,啥事都不跟我说,这小子!”

刘铁林哑然失笑道:“还不是您太忙了,想找您谈心也见不到人不是?”

刘之野“怒羞成怒”道:“嘿,还说我,你不也一样?”

“呵呵……”

“哎,这俩孩子上大学,我是一个也没去送。都是自己个儿去报的道……”

说起刘文,他比起姐姐刘淑贤弟弟刘武,也不遑多让。

去年秋天,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刘文他奶奶和他妈邓茹就着手为他打点去燕大报道的行装。

铺盖、饭碗等生活用具统统被塞进了一个崭新的行李箱子里,这是姐姐刘淑贤给他买的。

等一切都收拾妥当,谢绝了母亲派人送他的提提议,坐上了通往市区的班车。

到了市里再倒车。

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隐隐传来,等车的人逐渐躁动起来,纷纷向前挤去。

不一会,一辆半漆成绛红色的斯柯达科罗莎拖着挂车向人群驶来,这便是32路公交车,车身上嵌着的蓝色水牌写着“动物园-颐和园”。

“这便是我要坐的车了”,刘文心想着,背起自己的“行李箱”,坐上了去往一H淀的公交车。

“燕大站到了”,公交车售票员喊道。

此时车上已经没有多少乘客了,大多数人在ZG村就下了车。

余下的几人应该是去颐和园的,在大伙的注视下,刘文提着“行李箱”在燕大站下了车。

稍稍往前走几步,燕大南门“咻”地出现在立群的眼前——巨大的红底横幅上印着“迊新站”三个宋体字。

刘文一时间激动极了,“终于到学校了”,他向校门奔去。

填完报道资料,刘文从衣兜里,拿出5块钱交给老师,旁边的高年级同学随即递给他一把木板凳,并交代他一定要保管好。

燕大的小板凳,也是个传奇。

形方,色黄,高约一米。新生报到时人手一个,置于宿舍书桌之下。

乃室外看电影、开大会必备之物,随手携带,毕业时交还。

其貌不扬,其色不艳,几经转手,代代相传。

不知坐过多少风流才子,绝代佳人,当代英雄!

走出报道站好远后,“凳子丢了,钱就退不了了”的声音仿佛还萦绕在立群的耳边。

刘文随意提溜着木板凳,同时四处打量着校园,寻找着自己的宿舍楼。

从这天起,刘文正式成为了一名燕大学生。

燕大校园里无处不是充满朝气的。

未名湖边,博雅塔下……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说起课程作业、谈人生、谈理想、探讨国家的未来,几乎是无话不谈。

刘文也加入了其中,但他很少发言,总是默默地倾听。

有一天,化学系的一位同学说道,“我要成为一名化学方面的顶尖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填写空白”。

这激起了刘文心中的共鸣,他不禁回想起上课第一天时在教学楼看到的横幅“欢迎你,未来的经济学家”。

虽未直接说出口,刘文也在心中暗暗立下了读书报国的志向。

班级的氛围很好,刘文很快就收获了一群好友。

体育课主要是体能训练,而这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便是拉单杠。

有些男生拉到满脸通红、青筋爆出,也拉不上去几个,这时便听取“嘘”声一片。

幸好刘文打小练过体能还不错,是班里唯一在体育项目出彩的人。

去食堂吃饭需要自备碗筷,大家便把碗筷装在书包里,方便下课就冲去食堂;

清脆的铃声响过,老师竟还在滔滔不绝地讲,大家便将碗筷敲得丁零当啷响,只待老师一挥手,便整齐地涌向食堂。

中秋节到了,全班决定出发去校外的公共公园团建——既不需要花钱,又收获了一片欢声笑语。

班级的同学们之间是如此的亲密与融洽,刘文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在学校,刘文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感觉快乐极了。

刘文的同班好友梁军是一个小县城来的。

梁军只有一个烦恼,那就是肚子饿的实在是太快了,常常是吃完饭就感到饿。

这年头的全国都还处于贫穷之中,成年男性每月只能兑换28斤粮票,女性则更少一点。

开学的时候,刘文他们每人只领到了32斤粮票。

而梁军却既惊讶又欣喜,虽然这些粮食对于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年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他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

上了一周学,刘文他们逐渐学到了一些吃饭的小窍门——食堂最贵的菜品是排骨,需要4角钱,而大伙一天的伙食费大约为6角钱,所以这样的菜品是大部分同学都吃不起的。

但是,在吃饭时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为避免浪费,食堂会降价售卖当餐的剩余菜品,这时,学生们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冲向那美味但却昂贵的饭菜。

对于梁军来说,购买降价后的排骨依然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有时实在馋极了,他也会加入排队的大军,等待着能吃到一份降价后的排骨。

这时,梁军最大的愿望便是可以吃饱肚子——大家都可以吃饱肚子。

而刘文条件好,家里也时常派人给他送来一些好吃的以及营养品,他就没有这个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