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深化军改,学员参战!!!

新的人才知识结构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新学科,然而学制和课时是固定的,不能增加和延长。

这课时之争不能解决,突破性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

时间之争的实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如果停留在旧的办学思路上,就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院长老罗召集教研室主任们研究人才知识结构,分析各学科的位置和比重,要求大家站在全局上看问题。

传统的课时观念一经打破,人们的眼前豁然开朗。

各学科按照“综合归纳避免重复,删旧增新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化内容结构和训练方法,压缩了大块时间。

经过长久论证,一份份体现“短周期、高效益、低消耗”的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完成。

经过综合平衡,一个新的体现高层次人才培训标准的大纲产生了,

并决定在一个两年制步兵排长队付诸实验。

明年,一个学年的改革实验即将结束,老罗决定亲自带工作组在实验中队蹲点,逐科考核验收。

这个中队最终选定了,刘武他们中队,让刘武、孙新春等学员们深感使命在肩,

刘武他们中队与仍按原大纲施教的同类中队相比,

在队列、射击、地形学、军事思想、外军研究、战术、马列基础、革命史等18门课程24个项目,22个项目均高于非实中队。

这一天,军区首长刘之野亲自到学校视察并参加三期学员毕业典礼,老罗代表学院向他作了改革汇报。

刘之野非常高兴地说:“你们的教学改革的思路是成对的……。”

他高度评价了学校的改革经验和成就,并借石市陆校这个讲台,向燕大军区发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号召。

刘之野曾是军改的发起人只一,这军改的好坏也将关乎他的今后。

“男儿报国应见行,携笔从戎进军营。而今杀敌赴疆场,甘洒热血立新功。”

学院欢迎会结束后,刘之野马上接见并且给学院赴滇参战见习连的指战员们送行。

学员参战代表胡爱国,站在台上向刘之野以及学院领导们以及台下的几千名学员们庄严宣誓:“到边疆去!到前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员方队里的刘武、孙新春等学员们给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可惜他们是新学员,没机会跟老大哥们一样去前线参战。

胡爱国能穿上军装,来到石家庄陆军学校,走上从军之路是偶然的。

三年前,胡爱国高中毕业后考入家乡的林学院。

就在胡爱国入学,石市陆军学校到他们学校招收大学生,当时胡爱国感到很新鲜,于是他和许多同学报了名。

但是,在领军校《入学通知书》时却有许多同学打了“退堂鼓”。

的确,在一些人眼里,大学生去当兵太吃亏,而对胡爱国报名参军更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对胡爱国说:“你是学院的学生会干部,省高校的三好学生,又是全院本届学生中唯一的已经转正党员,毕业分配单位任你选,你去当兵图个啥?”

“是啊,我图什么?”胡爱国记得记得老师曾告诉他们,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要付出60个农民1年劳动创造的价值,胡爱国这些大学生寄托着多少人民的嘱托和希望啊!

但是作为一个党员,胡爱国他觉得怎能把手中的文凭当作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去追求个人享受的资本呢?

“从小到大,我们不是常说要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吗?

现在部队需要我们,我们怎能向后退缩!”

于是,胡爱国就怀着在部队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志向,手捧鲜红的入学通知书,跨进了军校的大门。

胡爱国第一次穿上崭新的军装时,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一大帮同学围着镜子照来照去,晚上睡觉也要把军装整齐地叠好放在枕头边上,不时还要去摸摸。

但没过多久这种新鲜感就消失了,军校生活不是胡爱国想象中的那般浪漫。

大学生扛起枪,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走到街上身后小孩子跟一帮。

军校的生活很紧张很艰苦。

首先是吃的不好。

伙食差,常吃玉米面大饼子,“钢丝面”,每顿饭全班12个人4个菜1个汤。

真是累,每天9个多小时的军事训练,团团转。

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摸着黑穿衣服,3分钟要集合完毕。

常常有的人因为着急出笑话,有时错穿别人衣服,有时跑1圈下来发现脚上是1只布鞋1只胶鞋。

平时不能外出,每周休息最多1天,外出有比例,1个月轮不上1次,甚至上厕所都要请假。

特别是严格的叠被子、搞卫生,更是让人难以忍受。

胡爱国也曾有过后悔甚至有过不想干下去的想法。

但逐渐地,在军校生活中胡爱国也尝到了其中的乐趣和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也正是这种苦累紧严的生活磨练了胡爱国的意志,培养了他的军人素质,使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以前在中学和大学胡爱国学会了怎样读书。

那么,在军校胡爱国就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理想,能吃苦,勇于拼搏坚强的人。

说实在的,胡爱国上大学的时候没想到还有机会当兵,但当兵后他就想到了打仗。

刚入校时,陆军学校的第一批参战学员刚出发。

当时,胡爱国坐在台下含着眼泪听了一场英模报告,他被L山前线那么多英雄和见习学员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胡爱国觉得“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人是遗憾的军人”。

于是,胡爱国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上前线,到战场上把自己的一切都亮出来,接受战火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