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整洁宽阔大道,城管及指挥,还有充满灵性的小区等等。
同样是族长,同样的年龄,王文修的事件也
基本上定了,赵平已经答应给了一条出路。
可是自己出路在哪里,自己只是一届举人,官途看来几乎无望了。
可是现在就有机会在自己面前,这个就是从九品的承务郎。
虽然它是最小的散官,毕竟也是官身呀。
而且李之豪还有一个打算,凭着他与赵平舅舅之间宗亲关系,极有可能由散官转为实职。
毕竟,成都原来的官府几乎是大片空白,不但民间需要人,官府同样也需要人。
他睡不着觉,金堂县不少本地也也睡不着觉,这个就包括张思与张固父子。
他们原来的地契已经烧毁了,官府也没有亏待他们,按照人均十亩的田,直接划给他们接近两千的肥田。
照理说他们应该满足了,可是他们偏偏就不满足。
他们也是文人,而且书香世家,三代举人。
张固已经年过花甲,已经仕途无望了,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与孙子向上。
他们是最痛恨胡人的,因为胡人不喜欢科学,只是一味崇尚武力。
所以他们全族即便饿死,也不接受胡人的恩惠。
现在赵平来了,又让他们看到希望。
没有料到科举还没有进行,散官又出来了。
他们张家也在金堂县算得上小小的名门望族,特别是他们全族宁愿饿死也不愿意下山,更是为人们所称道。
他们是儒家之典范,是仕林之中的代表,有傲气有风骨。
他们觉得散官应该考虑他们一份,不能仅仅是外地之人,本地的仁人志士更应该考虑。
赵平小儿,如果你仅仅为了人口,把散官帽子发了出去,这你这样做,实在太寒士人之心了。
这些金堂县士人就这样矛盾,一方面为赵平才气所折服,一方面对赵平有所期待。
金堂县的士人接到张固的请贴,共商一件事情。
张家毕竟是名门望族,接到请贴之后来到县城县城醉春风茶馆。
议题就是散官的事情,他们共同团聚起来,希望赵平这个主簿还是应该考虑一下金堂士人。
虽然金堂人已经不多,但是以张家为首的士人还是非常有报国求仁之志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然,他们这些士人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投降胡人?
当张思得兴洋洋回去向老族长禀报聚会结果时,却招来老顽固一阵臭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