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正!”
“稍息!”
“立正!”
“向前看!”
“报数!”
......
“报告瀛王殿下,骑二团三营一连应到125人,实到83人,请您检阅!”
朱常瀛满意点头,“不错,这才像我瀛州近卫骑兵的样子。”
“古中尉,新式军服如何,可还中意?”
“报告殿下,中意!”
“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满意我们还可以再修改嘛。”
“系扣子有些麻烦,卑职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缺点。”
“这个不算,习惯习惯就好了。”
朱常瀛走到古中尉近前,为其整理一下前襟衣扣。
“这扣子可是铜质的,看见没有,那上边刻着位挥刀冲锋的骑兵!希望尔等勇猛无畏,不辱骑兵之名!”
“是!一连将士一定牢记瀛王训导,效忠瀛王、奋勇争先、杀敌报国!”
“好,尔等不辞辛劳,开疆辟土,皆是我大明的功臣,功绩光耀祖宗门楣,再接再厉,勿生懈怠!”
简单训话,队伍散去,在古中尉同刘参谋引领下,朱常瀛巡视忽林寨。
库房、军营、马厩、狗栏、训练场、医务室一一看过,朱常瀛不禁眉头微微皱起。
“怎么战马只有31匹?”
刘参谋回道,“殿下,我连只有战马82匹,缺额尚未补齐。”
“有说什么时候补齐么?”
“团里说要明年六月。”
“本地无马可买么?”
“本地养狗的多,大规模放马的则没有。不过听说新迁来的虎尔哈人马多,项团长正在同其首领穆克西商谈,就不知结果如何了。”
“狗呢,我看狗栏里有狗47条,都养的不错。”
“忽林有成年狗62条,狗崽14条。”
“不错!”
那乃人擅长打渔、乞列迷人擅长打猎,两个族群养殖也搞,但主要饲养狗子,偶尔有养鹿的。
狗拉爬犁,每个村屯总有几辆,这玩意是冬季出行的必备,比骑马还要来的方便。
可惜,从永宁至忽林,朱老七并没有看到二哈的影子,不过那乃人饲养的狗子也不差,多毛耐寒,据说可以日行百里。
狗爬犁,朱老七也仔细看过。
“这玩意载重多少?”
“大概五百斤左右,日赶路五六十里。”
“那些狗子好驾驭么?是否温顺?”
“狗子认主,陌生人很难驾驭,咱这边时炊事班的弟兄兼养狗训狗,冬季里也做驭夫。”
“......炊事班里果然能人多!”
视察一圈,已是将近日中,朱常瀛站在黑水岸边向上游了望,自上游划来两艘桦皮独木舟。
舟船极小,仅可乘坐一人。
小舟靠岸,两人站在船中用鱼叉各甩两条大鱼上岸。
一位商行代表急忙上前接洽,三斤小米一条鱼,交易就是这么的简单爽快。
朱老七拎起一条,好家伙,少说也有十斤重。
仔细打量两个渔夫,朱老七不禁微微侧目,一个二十来岁壮小伙,面目粗犷,另一个却是女人,年龄不过二十,面貌中人,身形匀称。
“赛力勒,与你说了几次了,不要再送鱼来了,我们自己也会打渔,而且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