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萨哈连罕王

八月底,黄褐色落叶松铺满山岭,间有翠绿树种点缀,永宁风景美如画。

永宁地区之山,大多平缓而非陡峭,是为山岭。山岭与山岭之间,多为地势平缓之草原,草势高低错落,高者可抵马头,低者也要过膝,风吹如浪。

一支骑兵队伍沿着山岭间平缓地带前行,趟出一条长长痕迹。

地平线上,黑水河畔,一座村寨映入眼帘。

向导马鞭前指,“殿下,忽林到了。”

朱常瀛举目了望,见有烟火升起,不禁唏嘘不已。

此次出行,朱常瀛有意选择陆路而非水路,就是要看一看黑水两岸是何模样,开发难度几何,以及周边土着村屯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接连走访村屯三座,每座村屯不过二三十户百多口人,只能说这地方太空旷,百里无人烟,看到的狗熊野狼比人还多。

那乃人、乞列迷人,生存环境之艰辛更令朱常瀛侧目。

住所无砖无瓦土坯芦苇地窨子,生产生活用具多为木质,稀缺铁质工具,吃穿住用无不简陋至极,近乎于原始。

实话说,土着有适应自然生存下去的本事但却没有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能力。

至于土地开发,朱常瀛也不认为黑水流域更艰难过南洋,剔除季节因素,事实上黑水土地开发要比瀛州本岛难度还要低一些。

地势平坦、土地砂石含量少、四季雨水分明、蛇虫鼠蚁有限。

忽林,全称应为呼兰忽林,位在伯力与永宁正中,一条支流自西北来汇入黑水干流。

此地曾为元军驻地,大明驿站,两朝严选,足以说明该地之重要。乃水陆要冲,也是继永宁城之后,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城镇。

忽林,目前驻扎一连骑兵,六名建筑工程师,九名商行办事人员。

天气渐渐转入寒冷,河水冰凉刺骨,草木挂着霜花。城寨建设近乎停工,但伐木仍在继续,寨子里各类木材堆积,刺耳的锯木声自早至晚不停。

朱常瀛来时,只有副连长以及连队参谋出寨迎接。

问之,该连连长带着一排士兵三名商行办事人员于三日前出发,向北部探索去了。

从那乃人口中得知西北三百里左右有两座村屯,忽林方面希望能同其取得联系,使之知晓忽林的存在。

瀛州驻守人员虽然相比土着日子好过许多,但谁也不会仅仅安心拿那点工资俸禄,都有一大家子要养的,总要捞点外水。

朱老七没那么伟大,可以号召人无私奉献。事实上朱老七从未在下属面前提过这四个字,很假,就不要拿老实人开涮,毁人家一辈子了。

按规定,军队不能经商,但却并不代表没有额外收入,比如为商队充当护卫。

护卫佣金极为丰厚,有时甚至可达一次行商总收益的三成,这取决于商路的里程以及危险程度。

此事可管可不管,属于灰色地带,朱老七选择无视。

不然,军队怎会有积极性开拓边疆呢?

连队集合,接受检阅。

眼前大多为朱老七的同龄人,有些人年龄甚至比自己还要小,脸蛋泛着草原红,双手粗糙布满老茧,衣衫因长期劳作磨损严重,缝补处极多。

这不是个例,骑二团普遍这个样子,好好的骑兵几乎要沦落为建筑工程队。

没有办法,瀛州不可能派遣军队的同时又搞一堆建筑商行过来,成本上无法负担。

这也是大明都司存在的意义,做大明的军人很难,要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会干,必须是特酿的全才。

说了几句鼓舞士气的假大空,直接上正菜。

为士兵派发新式军装。

其实新式军装早在几日前便由运输船送达了,只等着朱老七来开箱刷存在感。

冬装八件套,秋衣秋裤两套、毛衣毛裤一套、棉衣棉裤一套、粗呢大衣一件、狗皮帽一顶、鹿皮靴一双、鹿皮手套一双、厚棉袜三双。

杨家春来时带来部分毛衣,但完全不够分,在永宁就消化干净。至于永宁自产毛衣,虽有产出但尚未轮到忽林换装。

朱常瀛本次出巡,带来足够骑二团换装物资且还略有富余。

秋衣秋裤毛衣毛裤这玩意在大明还是新奇物。

好吧,在世界上来说也一样。

士兵抱着一大堆配给乐不可支,交头接耳讨论着如何穿戴。姚定邦看不下去,吩咐几名亲卫进入营房,指导士兵如何穿戴新式军服。

老式军服同新式军服差别很大。最简单如内衣,老式军服材质为平纹棉布,款式为宽松右衽,不能说不好,但宽松本就不利于御寒。

折腾了约半个小时,八十几名士兵重新列队。

军装换过,气势天差地别,原本看着如病猫,此刻看着各个精神焕发龙精虎猛。

立领大红毛呢大衣,十字过肩皮扣,腰系牛皮带,皮带左右带扣挂短斧、军刺、子弹袋、火药筒,肩背燧发枪,头戴宽沿笠帽脚蹬半膝黑色鹿皮靴。

这特酿简直了,帝国利刃,本该如此。

朱老七的亲兵卫队也是这身装备,只是大衣颜色略有不同,卫队为深红,同军官服颜色,普通士兵则为大红,与大明正规军服颜色一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