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5章可惜,就差那一点

诡三国斐潜 马月猴年 2951 字 5个月前

秭归之围,原本是围三阙一的。

这是攻城战的常规配置。

除非是生死大敌,亦或是双方有什么不可开解的仇恨,否则一般性的来说,都不会故意将城围堵得水泄不通。

人类的历史之所以有相对的重复性,其实就和围三阙一的惯例是差不多的。

总是习惯如此,亦或是总是有些缺失。

人的寿命都是有一定期限的,而大部分普通人学习和成长的时间也是一致的,人性也不会因此有大规模的改变,所以表现出来的手段和办法等等,其实在历史上和古代人也相差不会太多。

围三阙一也是心理战,就是一句话,能赖活着,总比死了强。

而在历史上,这同样的一句话,是不是也多次出现,重复再三?

黄盖是宿将,他所选择的,最初也是围三阙一,一方面是以此来影响城内川蜀兵卒斗志,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等着黄柄抄后路……

不过么,现在不一样了。

僵持拉锯了几天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黄柄大败而归,双手骨折,这虽然说没死,或者说暂时不至于死,但实际上就基本上等同于他已经完全和这一场战役无关了。

这就相当于断绝了他往上晋升的道路。

黄盖大怒,甚至他不得不动用理智来拼命压抑自己的内心的怒火,不至于因此就做出什么丧失理智,连累三军的事情来。

黄盖需要报仇,给自己报仇,也给他儿子报仇。

若是不能报仇,那么这个仇恨就会成为黄盖,乃至于黄家上下的全体负担,成为一个血淋淋的耻辱。有仇必报,这是汉人的传统,而且最好还要是当场报的,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十年报仇尤未晚的只能说是有志气的穷鬼,而那些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顶多就是无能者的叫嚣。

因为三十年,对于一个汉人来说,太长了。若说是一整个时代的变革,世间的波涛,那么三十年确实不算是什么,转眼就过去了,可是在大汉当下,即便是到了后世,人生又有几个三十年?真等三十年,仇人说不得都死了两代人了,还找谁报仇?像是伍子胥那样挖出来鞭尸?

故而《春秋》告诫后人,要报仇就要尽快,伍子胥那样的,不可取。再怎么鞭尸,死者也不会痛了。而活着的,才会痛,才会怕。秦始皇害怕大铁椎,刘邦害怕鸿门宴,就连后世电流首相也害怕散装枪……

黄盖在得到了黄柄败落,并且受伤的消息,根本就没想着还要什么十年,三十年,他立刻下令,有仇现在就要报,呃,不是,是改变了围三阙一的布局,他加强了攻势,甚至准备扩大包围范围,准备将秭归城四面都围堵起来,死活要让秭归的川蜀军的血,来洗刷他和他儿子的耻辱。

黄盖可以忍受委屈,被人辱骂,可以被人扒了衣服打屁股,甚至他自己觉得这些事情都没有什么,可是当知道了他孩子受伤的时候,他却难以压抑心中的怒火。

可是当江东军在这一天的清晨,天色光亮,鼓噪着扑往秭归的时候,却发现秭归的北门虚掩……

旋即在阵前的陈武便是二话不说,也根本不等黄盖的指令,当即发动攻击。

果然,秭归城中已经是空荡荡的了。

不是说完全没有人,而是秭归之中的川蜀兵卒已经撤走,只剩下了少部分的秭归百姓。

秭归城中,原本人口就不多。在上一次的战乱的时候,原本秭归的豪强和士族,就基本上都跑了。一部分逃亡到了江东,另外一部分则是去了川蜀,因此在秭归城中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零散的百姓。

诸葛亮撤离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他们走,也没有强迫这些百姓要撤离……

这个做法明显和历史上诸葛亮在荆州的时候不一样。

历史上刘备撤离荆州,那是恨不得连城中的一砖一瓦都带走,所谓『百姓景从』么,听听就好了,真要是觉得仁德就可以让百姓全数都跟着走,那脑袋一定是有一个坑。

刘备当时穷啊,穷得叮当乱响。这一点毫无疑问。

那么当时曹操大军兵临城下,江东就仅仅因为刘备有一个名分,一个所谓大义,然后就表示愿意和刘备联盟抗衡曹操?或许是,也或许不是。更有可能的是,江东满心欢喜的接收了刘备从荆州迁徙出来的那些人口。即便是长坂坡一战被曹操捞回去不少,但是至少还是有一些人口跟着刘备到了江东。

这或许就是诸葛亮在之前谋划着,让刘琦去了江夏,多多少少控制了一些荆州水军和舟船的原因。只有非常熟悉荆州情况,并且擅长于内政诸葛亮,这边抠一点,那边薅一块,给刘备多多少少的腾挪出了一点家底,才有了刘备进川的本钱。

而当下么,斐潜不需要诸葛亮这么节省,所以当这些秭归百姓强烈表示自己不愿意离开,诸葛亮当然也不会强迫。

这些不愿意离开秭归的百姓,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就像是后世拆迁,或许旁人看的那些好处或是危险什么的会心动,而他们不屑一顾。

于是诸葛亮就将最后带不走的一些东西分给了这些百姓,然后悄然在夜里撤离了秭归城。

陈武确实获得了先登之功,但是他很不爽。

这玩意,能算是先登的功勋么?

能不能算,只能看领导了。

领导说算就算,说不算就不算。

毕竟对手人都跑了。若是硬碰硬的抢下来,那不管领导心中再怎么嘀咕,全军上下这么多眼睛看着呢,捏着鼻子也要先认下来再说,但是现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