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7章 天下何为重

诡三国斐潜 马月猴年 2331 字 5个月前

这种话,徐岳自然不会反对,而且也是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然……当今社稷动荡,这新历虽好……等到推行……”斐潜叹息了一声。

这是实话,虽然斐潜有能力直接绕过那些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许县地方小官吏,直接将新历法递送到朝堂之上,再假设刘协也是十分的认可,然而想要推广到全天下,依旧是一个相当苦难的问题。

因为刘协根本就没有多少的力量,而曹操政治集团现在也没有心思去帮忙做这个事情,对于曹操这一方面来说,解决袁绍才是大事,其余的都必须先放到一边去。

徐岳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什么,最终也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自然某于关中,将推行此历,大利于农桑……”斐潜继续说道,“不过天下之农,非关中一隅也,仅是如此,岂非有损师父一番苦心?”

“不知骠骑将军有何良策?”徐岳虽然是一个数学型的人才,但是也不代表在政治上情商缺乏。

“重编农桑之书……嗯,便以二十四节令为题如何?”斐潜朗声说道,“如今农学分五科,田、禾、葵、果、衣,即可结合新历,以二十四节令,何时做何事,雕版图文,刊发天下!方可不负师父十年之辛劳也……”

当下斐潜设立的农学士,其实就采用后世大学的分科一样,分为田、禾、葵、果、衣五门学科,虽然规定一个农学士通过三科就可以申请毕业,但是大多数的农学士都是憋住了劲一定要五科全数学了才算数,否则好像是要低人一等一般。

田,自然就是各种田亩之间的丈量、轮耕、细作、器械、沤肥、水利等等的关于土地方面的知识;禾,就是包括粟、梁、稻、豆、麦等等农作物的播种收割备种等等的相关知识;葵就是各种蔬菜,大白菜小白菜还有什么胡瓜之类的;果基本大多数是树木,枣、桃、李等果树;衣服主要是桑和麻的养殖和编织,现在又加入了棉……

徐岳听了,不由得有些心动,顿时沉吟起来。

斐潜又对着枣祇说道:“今传农书,或成于战国,或册于汉初,皆不符当下时令也……更何况如今农桑器具也大有不同,上古多用石,后用铜,今用铁,亦有差别……故而皆不可取也……”

这一点,斐潜倒不是在忽悠,而是真实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为主要标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发生了一个飞跃。但当时的铁农具以小型的镢、锸、锄之类为多,铁犁数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广还是很初步的。

秦的统一,原本应该是要给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但是短命的秦朝,又导致了华夏再度陷入混乱,直至刘邦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华夏,才重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到了汉武帝时期,生产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耦犁”的发明和推广为标志,铁犁牛耕在黄河流域获得了普及,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农业产出的增加也给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军事行动,撑直了腰杆。

在战国秦汉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关中地区处于领先的地位。商鞅变法后,秦国长期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农业经济发展很快,牛耕也比关东六国有较大程度的推广,汉代之后也不例外,关中的农桑一度成为了整个华夏的标准榜样。

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一批指导农桑的书籍,最著名的便是《氾胜之书》,一度成为了几乎所有汉代农学的标准指导性的读物。

不过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说其他地方,就连关中的气候也和汉武帝时期的大不相同了,旱地增加,气温下降,连续的开荒导致的植被减少,蓄水能力下降等等,都导致了生产条件有极大的偏差,因此再用之前的农书作为指导,无疑就是一种极大的错误。

枣祇对于有利于农桑的事情,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这一次也是不例外,还以为斐潜叫他回来就是为了商讨这个事情,自然是点头首肯,不过也说道:“……此事自然大善于民,功德千秋……只不过,这书籍编纂,字句斟酌,耗时颇多……这个……”

斐潜哈哈笑了笑,说道:“此书不是说仅靠师兄和子敬二人,可集众人之力也……师兄擅于历法时令,子敬长于农桑事务,自可相补相成,提纲挈领,总领要务,至于细则么,让他人协助编纂即可……”

徐岳和枣祇对看了一眼,一时间都颇有些心动。

斐潜也看过《氾胜之书》,这一类的书籍最大的毛病就是根本不是写给普通农户看的,倒是像是自家的备忘录,一点都不通俗易懂,这对于大多数广泛文盲的农夫农妇来说,无疑依旧是一卷天书一般,就算是看了也不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