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飞鲢;赤红火蚁;戴维斯(求月票!)

但被小龙虾夹了只是肉痛,而被红火蚁咬了后不仅痛,还会长毒疮化脓,甚至有致命危险。

好在郭阳利用种子商店捕获了一些武力深厚的红火蚁。

等到了安全处,就立马进行了培育,一阵捣鼓之后,一个加强版的红火蚁出现了。

【品种】:赤红火蚁

【特性1】:由红火蚁进化而来,会对土壤微生物造成毁灭性伤害,是所有农作物的天敌。

【特性2】:生命力极强,对现有的化学药剂产生了较强抗性,或许只能通过特殊的植物成分才能更好的杀死他。

【自然能量】:1623(有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的倾向)。

看似很简单的介绍,却让郭阳更加的安心。

一是看了现场的危害,知道这家伙有多么恐怖;

二是从自然能量,可以倒推铁蒺藜的危害强度,比红火蚁稍差,但也是一个档次的。

这样的威力让人很期待。

又完成一项目标,郭阳更不敢多加停留了,恨不得立即就回到国内。

不过时间还没到半个月,他和罗修两人又回了加州,这里也是老美苜蓿的主要产地之一。

郭阳也跟着去考察了苜蓿农场。

相比苜禾农牧,加州的苜蓿生产方式还要更现代化一些,人工也更少。

产业体系也更齐全,在苜蓿种子的生产过程中,同时还开发了蜂蜜、苜蓿汁饮料、苜蓿芽菜。

买的人不少,产值应该也不错。

在老美,农场主真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

原本世界粮食的供给是相对平衡的,甚至是供大于求的。但对于农产品价格以及农产品进出口,老美有着强大的掌控权。

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最大的诱因便来自老美。

大量余裕粮食被用于生物燃料的制造以对抗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

农产品涨价苦了穷人,富了农场主。

在这边呆得越久,郭阳就越能感受到老美农业经济的活力。

粮食危机就是老美转嫁次贷危机的一个工具。

郭阳有种感觉,房地产泡沫在加州、密歇根、佛罗里达等地所造成的影响,有望通过农业增长而抵消。

相比之下,嘉禾在这波上涨中的获利,还只是小头。

想要大赚,还是得引诱这伙人去国内搞事。

但郭阳牢记这次的使命,就是为了给老美农业添堵。

只是老美苜蓿农场菟丝子防治这块确实做的好,他转了好几处农场,都没有搜集到合适的种子。

第一天只能无功而返,又回到了洛杉矶下榻的酒店。

等处理了一些国内必要的工作,郭阳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夜景,城市里的光芒让天上的星辰都黯然失色。

发了会儿呆,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居然是导师翁立新。

“郭阳,你去了北美吗?”

“对,这会儿正在洛杉矶。”郭阳问道:“老师,有什么事吗?”

“刚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普特那姆教授通过关系找到了我,希望能邀请你去学校,以学术交流的名义。”

翁立新说道:“这件事学校方面不好拒绝,但还是要看伱的意愿。”

戴维斯分校郭阳当然清楚,原身最初获得的国家奖学金就是到戴维斯分校进修,后来又给了陈云鹏。

戴维斯分校最初是一所农学院,并入加州大学系统后才发展为综合性大学。

其植物学、草学、农业科学等专业,常年排名全球前三。

郭阳说道:“没问题,老师,但学术上,我可能要稍微差些。”

“你那是差一些吗?”翁立新怼起人来依然不留情,说道:“让你混个博士毕业证都不愿意。”

“主要还是太忙了。”

翁立新说道:“没事,普特那姆教授也主要是想交流下育种经验,这种东西本来就需要坚持和运气,你如实交流就行。”

如实说?那能说吗?郭阳面色古怪,苜禾1号可是通过种子商店培育出来的。

翁立新继续说道:“对方可能也是对苜禾1号有想法,但既然是以学术交流的名义,应该不会强求。”

“毕竟谁也不知道,苜禾1号能不能适应北美的地理条件。”

“好的,老师。”

“我等会儿把联系方式发你,在外注意安全。”

……

戴维斯市的地理环境非常好,是加州黄金地带的一部分,距离洛杉矶、旧金山、萨克拉门托都比较近。

学校的环境也很符合农学院的风格。

周边是广袤的农田,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市。

在戴维斯分校大约1000英亩的试验田里,教授普特那姆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成果。

有改良的苜蓿品种、多种灌溉措施、收获设备、牧草储藏与运输。

郭阳称赞道:“了不起的成果。”

普特那姆教授是一个友善的白人老头,稍长的白发随风飘动着。

“我们也有耐盐碱的苜禾品种,但听巴恩斯说,嘉禾的苜禾1号,不仅品质高,对盐碱地的耐受性也好的出奇。”

巴恩斯?尼特罗的巴恩斯?郭阳心里大概有数了。

不过似乎巴恩斯更关注苜蓿的品质,对改良盐碱地土壤的效果可能还没怎么关注到。

关于盐碱地土壤的数据变化,嘉禾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即使苏国洲、周博士等人,也只了解前两年的数据。

“对,苜禾1号确实是个很优异的品种。”

郭阳开始半真半假的编起了故事。

“苜禾1号的育种时间很长,大概是1959年的时候,我老师的老师就开始培育能够在盐碱地里生长的紫花苜蓿,以改良土壤,并生产优质苜蓿干草。”

“寒暑往来,一直守了30年。”

“1989年,我老师加入了团队,随后又过了几年,我也加入了团队。”

“老师们相继都有了很多成果,我只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再靠着一些运气,才有了最终的成果。”

普特那姆说道:“你们的坚持和辛苦是值得的,苜蓿育种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普特那姆似乎愿意相信这样传统的故事,科研团队守着盐碱地里的苜蓿草,一年又一年,最终迎来成果。

郭阳自认为了解了这位教授,继续说起那些曾被导师说烂了的故事。

“有一年秋季,突然来了一场大雨,我们的试验前功尽弃。这种情况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

“除了涝灾,还有旱灾,春季播种后下雨不及时,苗没长出来,那一年就白干了。”

“病虫害也是个问题,有一年秋天,爆发了叶蛾,我们的苜蓿试验地一晚上被吃个精光!”

普特那姆说:“这些都是正常的,继续重来,继续干。”

“对,后来育种团队发现,遭遇灾害并非全是坏事。遇上涝了,可以筛选出更抗涝的品种;赶上旱了,可以筛选出更抗旱的品种。”

“这让我们产生了很多思考。虽然品种培育会以增强某一性状为目标,但是选育过程中还应尽可能综合各种性状。比如耐盐碱的品种,也要耐涝、耐旱、抗病虫、高产。”

普特那姆眼里流露出了赞赏,笑道:“所以,这样选育出来的品种才是综合品质最优秀的。”

两人就这么交流着育种心得,还挺有共同话题。

终于,普特那姆表明了来意。

“郭,这么优异的种子,戴维斯分校想从嘉禾引种,双方可以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