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五八章 京口

代晋 大苹果 1659 字 2个月前

京口城下,李荣率领东府军已经围困多日。不过除了第一天凌晨的进攻,将京口北城城楼和角楼城门轰了个稀巴烂之外,东府军一直保持着围而不攻的态势。

轰炸是为了震慑城中的刘牢之,而不攻是因为李徽此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逼迫司马道子妥协。秀肌肉和真打人是两回事,除非司马道子不肯妥协。

但即便如此,城中的刘牢之却也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惊恐不已。

刘牢之曾是悍勇之将。一个人的勇气来自哪里?固然和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有关,但其实更大的勇气来自他人。加入北府军之后,北府军昂扬的斗志和信念,主帅谢玄雷霆激进的行事风格,造就了北府军的气质,也塑造了将领们的气质。

刘牢之从彭城一名令人厌恶的地痞混混之流,成长为悍勇之将,更多的得益于整体的军队风格的塑造熔炼以及身后强大的北府军的凭仗。

但一个人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狡猾贪婪自私的本质一直潜藏在内心之中。北府军全盛之时,这些东西是可以被抑制的。不光是刘牢之自己会克制这些东西,谢玄的威望和地位,周围将领的目光也会令他克制。

刘牢之不是没有犯过毛病,第一次镇守彭城的时候,他便故态复萌,带着一种报复的心理,在彭城欺男霸女,搞了一些事出来。后来彭城丢了,他被贬为普通士兵,痛定思痛,在洛涧重新找回了颜面。可以说,刘牢之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不稳定的。在光环之下,掩盖着一些卑劣的性格和东西。

在谢安去世,谢玄辞去官职守丧之时,失去了压制的刘牢之人性中的一些东西开始冒头。特别是代领北府军的愿望落空之后,刘牢之心中便集聚了大量的不满。对抗王恭,大多出于这种心理,而非是为北府军着想。

他本以为,谢玄即便离开,也会安排好一切。但发现谢安去世后,谢玄颓废心冷,加之北伐失利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令北府军上下都颇受打击。在刘牢之心中,对谢玄的敬畏之心也在那时削弱了许多。为自己谋出路,找机会攀上高枝的心理从那时起变得炽烈。

王恭但凡稍微会拉拢人心一些,刘牢之都可能会投向他的怀抱。只可惜王恭行事粗陋,心思不够细密,又自视甚高,只是一味的打压刘牢之,逼着刘牢之的兵马去送死。加之局势变化,彭城广陵被占领之后,刘牢之预感到了王恭难成大气候,所以果断的选择了倒戈。

事实上,那其实便是一次背叛。虽然情有可原,虽然被逼无奈,但从本质上来说,那就是背叛。有了第一次之后,第二次的转换阵营的心理负担便小多了。

刘牢之本来想着投奔李徽的,毕竟这样的心理负担最小,也算不得背叛。可是李徽却拒绝了他。此刻司马道子伸出了橄榄枝,刘牢之便毫不犹豫的抓住了这根稻草。那可以说是正中下怀。本来他是担心司马道子和谢氏之间的关系恶化,不可能搭上这条船的,但现在没了心理和现实上的束缚,一切都顺理成章。

刘牢之并不认为谢玄在会稽起兵会有什么作为,对谢玄的敬畏更多的是来自于谢氏豪阀的仰视,是来自谢玄背后的家世背景。在领军作战上,刘牢之并不认为谢玄比自己厉害。

王恭的兵马南下之后,刘牢之甚至已经在心里为谢玄的失败做好了预期。而当谢玄成功剿灭王恭抵达京城的时候,刘牢之是诧异而且慌张的。但是,自己已经上了司马道子的船,已然没有了回头的可能。司马道子告诉刘牢之,要为自己的前程考虑。是永远寄人篱下,还是开创一番局面,跻身大晋豪族之列,必须有所抉择。

那些话戳中了刘牢之的内心,所以他做出了决定。

刘牢之曾经的悍勇之气也随着背叛北府军的行动而丧失。内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愧疚和畏惧的,一旦有了这些情绪,勇气便也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