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七机部上班的工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人。
进了车间后每个人分配一个师傅,马伟都在工厂学的是机床铣工。
跟的是一位姓董的师傅,马伟都进去之后就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师傅。
每天上班他一定要比师傅早到,到车间之后看师傅没来就特别高兴,然后给师傅去机房旁边的热水房用大瓷缸打热水。
如果抽烟一定要先给师傅一根,毕恭毕敬地给师傅点上。
这个时代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马伟都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每天上班,他与冰冷的机床打交道,下班后,他就在书海中遨游,读书、看报、思考、写文。
那马伟都是怎么爱上收藏古董,并且拜师“破烂候”的呢?
这就说来话长。
其实,马伟都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
小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
在马伟都的印象里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而学生们就是一个跟一个,主打一个走马观花。
但马伟都偏不,他永远落在队伍的最后,就要看,看明白。
他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后来,马伟都随家人到了黑江生,在农场种高粱;16岁那年才回到燕京。
马伟都就在街上晃悠,日子过得有点像好兄弟姜纹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安分的少年时代,马伟都脑海中总有个问号不时跳跃: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历史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是“过去的人活得没有我们好”,而他们用的东西,比如吃饭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们的漂亮?
这是一个喜欢旧东西的少年关于收藏的兴趣萌芽。
七十年代末,正是夏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
津港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马伟都在燕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津港跑。
这时候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马伟都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
一开始,因为钱少,马未都收东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
可这年头的人对于古董文物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也不要钱。
说说实话,这时的马伟都热情收藏古董,但也只是一名“菜鸟”。
虽然马伟都天赋不错,但他没师傅教,全靠自己摸索,不吃亏才怪呢!
虽说,七十年代是古玩市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古玩,造假的比较少,价格还便宜,很容易捡漏。
但是这仿品也不少,只不过是过去地人防的。
幸亏这年头的老物件也不值钱,马伟都条件好,还承受的起。
直到有一天,马伟都又来了潘家园附近淘宝。
看到东北角的土坡上非常热闹,一看原来大家有人在这交易古玩。
马伟都好奇,就问为什么在这交易,一名小眼睛的老大爷笑着回答他道:“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跑得快呗。”
马伟都见这大爷说的幽默,很是对他胃口,就跟这大爷攀谈起来。
原来这大爷姓候,也爱好收藏老物件儿,而且这位学识渊博。
这年头,爱好收藏的人不多。能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让候大爷跟马伟都一见如故。
于是,这一老一少就结伴逛了起来。
这时,马伟都眼睛突然瞟见一件北宋汝窑洗,让他心中一振。
候大爷见马伟都神色有异,就顺着他的目光瞧去。
“嗯,这件东西不错,好小子挺有眼力见!”候大爷心中赞叹,却不动声色的跟了上去。
马伟都停下脚步,蹲在摊位前,拿起一个玉烟嘴问摆摊老板,“老板!这个什么价?”
老板摆了半天摊儿,一件也没成交,这会儿看来了生意,于是热情招呼道:“爷们您看上了?不贵,十块钱就成!”
马伟都直接砍价,“老板,实在点儿,一块钱怎么样?”
这老板一听眉头一皱说:“这价我连本都赚不到啊,你在给我加点儿!”
马伟都摇摇头说:“我也就抽烟正好缺个烟嘴,不然我也不买。
这样吧,您再搭给我一个烟灰缸,一共算三块钱怎么样?”
说罢,马伟未都拿过那个北宋汝窑洗和玉烟嘴放一块。
老板心有不甘说:“两件五块钱,你不能让我赔钱啊!”
马伟都一听,装作肉疼的道:“五块就五块吧!谁让我喜欢呢!”说完掏出五块钱递给了老板,拿着东西赶紧走了。
等远离了摊位,马伟都还得瑟向候大爷显耀道:“怎么着,候大爷您老给我掌掌眼?”
“破烂候”笑着接过那北宋汝窑洗,仔细端量一下,口里夸赞了马伟都一句:“是件好东西,这汝窑是北宋瓷器中的皇冠,存世量少之又少,你这件北宋汝窑洗更是其中的极品。”
闻言,马伟都彻底得瑟起来了。
“破烂候”挺喜欢这个年轻人,见马伟都翘尾巴,就有心敲打他一下。
“小子,先别得意,需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这点微末道行根本不值一提。”
马伟都正在兴头上,被“破烂候”泼了一盆冷水,顿时有些不高兴地道:“这么说,您老肯定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喽?不知能否也让我开开眼?”
“破烂候”闻言哑言失笑,“好小子,还不服气,成,你大爷我今儿个心情高兴,就带你开开眼。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