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还将仁爱同私情联系在一起,“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认为私情是仁爱的必然体现。
而我们的祖师梨州先生在这一点的论述同顾相近,但更重视制度的问题,提出“天下为公,君为客”的总纲领,这是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一步改造,为轻和为客,表述不同,意思大不相同。
同时对法的解释也有了变化,主张三代以下无法,如今所谓法者,不过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一曰无法,法愈疏而乱愈不作,后人认为三代时的法律太过宽疏,但却没有认识到上层人士找不到可以贪图的,下层人没有什么值得被厌恶的,社会安定;二曰非法,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为满足一家之欲而制定的严密复杂的法律,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平,动乱时常发生。
而政务应当交由丞相为首的内阁官员决策、执行,认为明无善治,自高皇帝罢黜丞相开始。
但是师祖也知道官僚的自利,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自朝廷。提出学校不仅是养士教育之所,也应当是通过政治舆论监督朝堂官员的场所,与朝廷相背。三代以下学校降格为书院,因为朝廷不愿有异,使学校与朝廷相反,所以毁之、蔑之,斥为伪学。
这些都讲复杂了,也枯燥的很,醉心仕途的人不愿意深思。
但也有有趣的讲法,师祖讲诗从性情出,诗歌也应当有个人的情感、社会的治乱现实。
圣人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玉儿,你知道唐人张籍的节妇吟吗,背来听听。”
黛玉快速收敛神思,略一回想,慢慢唱到,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卫恙没有让黛玉解释此诗的意思,女儿家不讲的好,要不然寄居屋檐下,是非多已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男子在明知女子有丈夫的情况下,还赠送了她明珠表明心意,女子明白他的感情并很感激,但告诉他你虽然很好,我也很感谢,可是我的丈夫也很好,我不能背弃他,我发誓与丈夫同生死。
这首诗的解释有两面,一是从实情上讲,这首诗的全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张籍当时已经接受了别处节镇的聘任,但李师道遣人送厚礼来聘请他,他不好拒绝,只得以此诗赐谢李师道,诗中的妾就是他的自喻。
但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当时李师道是郓州大都督府长史,平卢军及淄青节度副使,正使是棣王李审,正使是遥领,实际上控制淄青的其实就是李师道。
李师道一家都不平凡,其父其兄都曾是淄青节度使,一家都是雄踞地方的军阀,他最终造反,被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所杀。
张籍写此诗怕是不愿为李家所用,但又畏惧李师道的权势,以此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