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它们都有一个独立的平台,通常是梯形的木底板,窄的一边抵在胸墙上。
这种平台能便利火炮的侧向移动,改善并加速瞄准。
为了允许炮管下降到足以向下射击蜂拥而来的攻击者,平台带有一点点后高前低的坡度。
这使每门火炮都能借助自重来帮助吸收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
由于平台的坡度非常平缓,使得向后推拉火炮并不会特别费力。
有经验的炮手还会借助发射时的后坐力轻松地向后推拉火炮,从而给清膛手、装药手和装弹手腾出操作空间。
布置在静态棱堡上的火炮无须大范围移动,所以长架尾大车轮的轮式炮架并非是必要的。
那种带有4个小轮子的舰载炮架就能胜任。
不过为了加快安装火炮的速度,只有24磅及以上的火炮才会在用轮式炮架运上城以后,更换舰载炮架。
李国助看得出来,这批人都是熟练的炮手,每一步动作都做的有板有眼。
然而整个装填过程却是非常的繁琐。
首先是清理炮膛。
这一步决不能省,毕竟这门炮并不是全新的,里面肯定有火药残渣,
如不及时清理,可能导致炮弹卡膛或影响射击精度,甚至引发炸膛事故。
然后是装药。
根据李国助前世的研究,明朝人使用定装火药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化二十年。
方法是根据炮弹的重量,把相应重量的火药预装进竹筒之内,每炮事先多准备一些。
只是装填之时,还得把炮药从竹筒里倒进炮膛。
这个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炮药还是有可能洒出来,或者被风吹走,从而影响火炮发射的稳定性。
然而令李国助吃惊的是,这些炮手竟然已经在用纸质定装火药包了。
只见他们把几个大小相同的火药包直接塞进炮口,用木棍送进。
而根据他前世的知识,这种方法是瑞典人在三十年战争中率先使用的。
于是他当时就想拉个人来问问,只是见他们都在忙碌,只好暂且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