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春耕

她又接着说道,“这围墙的高度也颇有讲究,太矮的话,难以抵御夜间的寒气入侵,也不利于白天聚热保温。只有合适的高度,才能让大棚内的温度稳定在适宜种子和苗生长的区间。”

杨县令在一旁也不时补充几句,强调规范种植对于收成的重要性,村民们皆用心聆听。

就这样,春琼与杨县令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个村庄之间,每日从早到晚,不辞辛劳。

有时遇到一些对育苗技术心存疑虑的村民,春琼便不厌其烦地再次讲解,甚至亲自示范操作。检查和指导工作持续了大半月,父女两人连家都未回过,每到一个村子,若是赶上日暮,就在村里里正家歇息。

十几日下来,他们终于完成了对五十多个村庄的巡查,确保了春耕育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回到家中,春琼虽然疲惫不堪,但看着手中记录着各村情况的册子上那一个个完成的标记,心中满是成就感。

春琼稍作休息后,便开始整理此次巡查各村的记录和反馈,详细列出了每个村子在大棚搭建、基质肥准备以及村民对育苗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她打算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出一份更具针对性的农事指导计划,以便在以后玉米育苗技术向其他地区推广的时候有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春琼开始考虑画出她所见过的农业工具。这一年来,深入接触这时代的农业生产后,春琼已经深刻体会到此时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对农民劳作的阻碍。

文科出身的她,一直不敢碰工具这块,总觉得这是理科的范畴,她做不来。但这一路看村民连耕地都如此艰难,她看不下去了。不管能否成功,总要试一试吧!机械化那种过于高端的就不考虑了,以自己的绘画水平,将传统农具画出来应该是可以的。

春琼准备好纸笔,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凭借着记忆开始勾勒那些农具的轮廓。钉耙、锄头、叉锄、铁锨、风车,这些在后世几乎要被淘汰的工具,放在这个时代,确是他们可遇不可求的。春琼按照脑子里的记忆复原出这些农具的模样和大概尺寸。最难的是风车的图纸,风车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风车架、扇叶和支撑架三部分组成,但内部如何组成,春琼只能靠自己仅有的一些常识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