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修建一座道观而已,不过是崇佛重道运动的继续而已,赵恒何来的重重压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从这座道观本身说起。玉清昭应宫的修建之所以引起众人的反对就在于它的规模,相比赵光义晚年为了给自己祈福而修建的那些耗资亿万贯钱财的道观和佛寺,赵恒想要修建的这个玉清昭应宫完全可以秒杀之前的这一切牛鬼蛇神。
玉清昭应宫原计划是占用禁军内殿直班院的旧址,但丁谓为了迎合赵恒特意在后来将其规模和占地面积都予以扩大。当这座道观最终落成的时候,它的规模是总共有两千多个区,大小殿宇和房屋是两千六百多间,占地面积达到了如今的五百亩,前后的耗费更是高达一亿两白银,这是当时宋朝将近两年赋税收入的总和!两年的总和!
这座规模宏大的道观最初的计划是用十五年时间建造完毕,可丁谓同样是为了邀功和邀宠愣是驱使数万民夫和工匠不分昼夜、更不分伏暑和寒九地只用了不到八年就盖好了这座道观——当年的那个为民请命不惜以身犯险的丁大人这些年里在权力和欲望的浸泡下早已经变得是面目全非。若不是后来赵恒下令在酷热难耐的伏暑天里视情况停止施工作业,那么以丁谓的刻毒之心他极有可能把这些民夫和工匠给逼反了不成,丁谓本人甚至有可能像刘永规那样被人给当场做掉。如此看来,这权力和欲望真的会让人变得愚蠢乃至是变得疯狂。
除了上述这些,玉清昭应宫还有一个让很多人对其恨之入骨的地方,为了追求精致和华丽,这座道观的选材可谓挑剔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整个宋朝无论东西还是南北都在为其供应建筑材料,西伐秦陇之巨木,东采吴越之奇石,南收广州之藤黄,北掘洛水之玉石,而这还仅仅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为了修建这座道观宋朝可以说是举国总动员,全国各州的上好建材以及用来装饰园林的奇花异石都在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而为了把这些材料运送进京所要耗费的民力和财力也就可想而知,四方民怨也就自然而起。
以上种种根本不足以完全描述出修建玉清昭应宫的“罪孽”,只是其前后将近八年的建造时间以及这个过程中无数百姓和民夫的苦不堪言就足以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它不但不是赵恒的功绩,反而是他的耻辱。
玉清昭应宫从修建到落成一直是备受诟病和指责,史称其华丽程度远超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阿房宫,时人更是形容其“宏大瑰丽不可名似”。生性耿直且愤世嫉俗的北宋一代名臣张咏至死都对此宫以及怂恿赵恒修建此宫的丁谓恨不能生啖其肉,他曾对赵恒上疏直言:“陛下不当造此宫观,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此皆贼臣丁谓诳惑陛下,臣乞斩谓头置国门以谢天下。”
后来仁宗朝的名相、此时担任知制诰的王曾向赵恒呈上“千言书”,力陈修建玉清昭应宫的五大弊端,但赵恒这边夸奖王曾忧国忧民,那边却继续加班加点地修他的道观。
促使赵恒不顾众人反对而一意孤行的人正是丁谓,本来面对一片反对之声赵恒是犹豫过的,可丁谓却在私下里对赵恒说道:“陛下富有天下,不过是建一道观有何不可?而且你现在还没有儿子,我们建好它正好可以用来向上天祈福。如果朝臣里再有人说三道四,陛下就用这个理由堵住他们的嘴,看那些人还敢不敢再叽叽歪歪!”
丁谓的这句话可谓是正中要害。没错,赵恒辛辛苦苦地在后宫工作了这么多年但却连一个儿子都没有生出来,不是说他的那些女人没给他生出来,而是生了好几个却一个也没能活得长久。
赵恒这一生总共有六个儿子,长子温王赵禔早亡,次子赵佑九岁时也死了,昌王赵只、信王赵祉和钦王赵祈也都早亡,唯一活下来的那个就是未来的仁宗皇帝赵祯(此时还未降生),但赵祯比他老爹赵恒还惨,他终其一生连一个儿子都没有,赵恒好歹算是完成了一次终场绝杀。除此之外,赵恒还有两个女儿,但其中一个也是早亡,也就是说赵恒真正活下来的儿女总共就两个。
此时的赵恒已经四十一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还没生出儿子基本上可以说是被宣判了无子徒刑,这件事发生在当今皇上的身上就更是天大的事。在封建社会,皇帝无子意味着国本不稳,这在日后极有可能是要出大乱子的。
果然,当宰相王旦呈上密奏恳请废除修建道观的命令时,赵恒就以自己还没生出儿子为由来堵王旦的嘴,王旦就此不敢再多说什么。难道说他要承认自己希望看到当今陛下无后?然而,细看这个理由其实根本就站不住脚,你赵恒要祈福哪里不能祈?毕竟你老爹给你修了那么多的佛寺和道观,而且实在不行的话,你还可以再去泰山上面祭一回天让老天爷保佑你再生出一个健康的儿子,这二者无论哪一个都不会比修建这座道观更能耗费民脂民膏和民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