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时的大明朝一直没有高品种的蜂种。
锡伯人从悬崖或大树上采集的蜂蜜虽然口感好,产量极低,还不如内地土蜂蜜,只能当作贡品,满足极少数权贵的需求,就像上次辽王搞的中秋晚宴那样。
早在让沈家商船下南洋或布局西域的时候,辽王也曾交给沈家或夜不收,想办法物色当地一些物种回来,其中就包括波斯蜜蜂、印度蜜蜂等种群。
养蜜蜂是个极为细致的辛苦活,费时费力。关内来的百姓大多不会养,也不愿意养,后世的活框养蜂法还没有开始推广。
经过几年的努力,只有不到三十来个小种群在自生自灭状态中慢慢融入辽西的环境,有的还和当地蜂种杂交,出现新品种。如果要推广到更为寒冷的辽北,恐怕有很大难度。
辽王继续忽悠李喜旺说道:
“让你去长春,主要是为了养蜂,但又不仅仅是为了养蜂。”
“我现在发展养蜂大业,不仅仅是为了讨好我老娘,也不是因为那几斤蜂蜜在辽东GDP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贡献,而是为了配合深入开发松嫩大平原的大战略。”
“到时侯有上百万亩的油菜、玉米到了季节需要授粉,你总不能像培育杂交水稻一样,拿根绳子荡来荡去,搞人工授粉吧。锡伯王给你又送房子又送女人,你总得把这扶贫后的振兴工作接力搞好吧?”
“我让工匠们先给你做上两百个蜂箱,再找几个锡伯人尝试搞活框养蜂,只要把这个搞成功了,就是大功一件。”
李喜旺听辽王这么一忽悠,只好同意等天气转暖,就带着蜂箱去扶余城,执行所谓的甜蜜计划。再说锡伯王送的小格格一直丢在那里,其实也怪想念的。
几年后,辽王还是主动放弃了这个甜蜜计划,在辽东养蜂成本还是太高。
还是那句话,但凡是发展经济总有试错成本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