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细辛,细心~

“细辛”最早的名字叫“散寒草”,更名为“细辛”还有段故事。

有这么一位卖药郎中,年老体力欠佳,便收了一个年轻人做徒弟。

年轻人有四快:吃饭快,走路快,说话快,办事快,就是心不细,做事粗枝大叶。

一次,来一位“温热病”的病人,让徒弟取来“清凉药”。

粗心的徒弟便取来“散寒草”,这是味温热性的药,病人服后心如火烧,喉溃舌烂,眼红口干。

幸亏被老郎中及时发觉,否则病人会被活活烧死。

又有一次,老郎中给潮热病人治盗汗咯血,徒弟又取错药,结果病人血尽身亡。

死者家属告官,师徒俩吓坏了,只好远走高飞,跑到外县卖药度日,才免去了牢狱之灾。

此后,老中医将“散寒草”改为“细心”,为了使徒弟看到药名细心慎重,不再粗心大意。

后来医生认为“细心”不像中药名字,便改名为“细辛”。

这个辛字按中药性能“辛甘酸苦咸”五味起名,“散寒草”味辛,改名“细辛”也有这个缘由。

“细辛不过钱”逐渐成为中医用药的一条清规,成了古训。

细辛有毒性但比较轻微,每天服用的剂量不超过3g就不会造成任何毒害性。

超过以后就会有麻醉的效果,精神状态变差,还有全身抽筋等症状。严控每天摄入的细辛剂量,避免出现中毒迹象。严重的中毒反应会直接发生死亡危险的,必须立即去医院抢救。

《伤寒杂病论》用细辛的方子有16首,细辛最常用量为2~3两,最高用量为六两(乌梅丸)。

按汉制折合今制常用的两种方法,即一两分别折算为3.125 g和 15.625 g,则乌梅丸中细辛最低折算用量为18.75g,最高折算用量为93.75g,远大于一钱(3g)。

有学者研究文献指出细辛在北宋之前的常规用量为 20~30 g,单次用量远远大于后世的“细辛不过钱”。

听到李介宾的话,不光是病床上躺尸的晓聪,就连一边的同学听了都有点不可思议,尊嘟假嘟。

张仲景那么勇的嘛?

“为什么古人用那么多就没事儿?难道古人真的修仙了?”一边的王洪问道。

李介宾顿了一下:“这......也有可能。”

近千年的事儿,这个东西想还原或者探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单纯的模仿跟揣测,是很幼稚的行为。

明清的古人说,不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