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这个方子多治疗小儿尿频、遗尿以及糖尿病、神经衰弱等属心肾两虚,水火不交者。
李介宾看了一眼老唐,眨眼间就把他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
老唐并不是经方出身,他是搞黄帝内经的,方子开的大,也属正常。
初诊补气,利水,缩尿,未能全功,然后老唐思想就开始发散了。
估计是琢磨这个老太太心脏不好,所以改变思路,选用了心肾两虚的桑螵蛸散......
石菖蒲跟远志是交通心肾的,老太太虽然心脏不好,但是这次的主诉其实并没有什么心慌胸闷。
中医这一点很有意思,唐宋之前,重术轻理,像张仲景就是大白话,哪里哪里不舒服,用什么什么方。
之后则就喜欢搞理论,尤其是到了后来,总喜欢搞一些绕弯子才能解释的通的医案,仿佛不是这样七绕八绕,就显得这人水平不高一样。
这也是很多学校毕业的中医,一开始开方效果不好的原因,轻实践,而太想当然。
李介宾继续看医案。
二诊,大便正常,腹痛消失,但小便仍未能改善,仍尿频,尿色黄,排小便无涩痛。
舌淡,苔稍黄,脉数。
三诊方:栀子10g,黄芩12g,茯苓18g,白芍16g,泽泻14g,滑石粉20g,熟地黄30g,木通3g,盐车前子25g(包煎),酒萸肉16g,山药30g,牡丹皮10g,桂枝10g,黑顺片(熟附子)3g,川牛膝25g,醋五味子4g,桑螵蛸18g,盐菟丝子10g,覆盆子18g,盐益智仁18g,麸煨肉豆蔻10g,盐补骨脂16g,龙骨25g,牡蛎25g。
3付,水煎服,1日1剂分服。
“唉”,李介宾叹了口气。
他看出了老唐的纠结。
老唐明白自己二诊走了误区,治什么病就治什么病,不要联系这,又属络那的,看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其实是治好了之后才有道理,真的开方的时候,往往就变成了想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