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又查了这个方子的出处。
一个提出来没人听说过的名字。
胡光慈。
湖北省江陵县人,生于1910年3月15日,逝于1975年1月8日,享年64岁。
中医儿科专家,中医教育家。
精通中医医理,又对现代医学颇有研究,尤热心于沟通中、西医学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工作。
1945年,他与同道在渝创办了《新中华医药月刊》(主编高德明、胡光慈,社长沈炎南)。
搜天麻钩藤饮,什么都有,而网上输入胡光慈,百度出来的东西都少的可怜。可是,这个方子是胡光慈留下来的呀。
继续挖掘,突然发现,中医界不提这个人是有原因的。
胡光慈在诊务和社会活动之暇,勤于笔耕,于抗日战争胜利后,陆续完成了《实用小儿科学》和《中国医学精华》两部前期代表着作。
其中,《中国医学精华》共三集。该书以新说释古义,寓经验于学理,总的体现了他的学术观点:中国医学之精华,不在五行生克、司天在泉、左肝右肺等说,而在积数千年来应用药物、处方、施治之经验法则。
他这种新见解,注定为传统中医学所不容,所以被慢慢淡化了。
1956年出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现重庆中医学校前身)校长。创编了四川省第一套《中医进修讲义》和《函授讲义》,为中医教育和教材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57年,中央卫生部调他去北京中医研究院工作(该校前教务主任任应秋、老教师沈仲圭已调京),因故未能成行。(任应秋,最早一批国医大师,如果胡光慈能活久一点,那么也必然能获此殊荣。)
1954-1958年期间,胡光慈还陆续编写了《实用中医药理学》(1956年锦章书局铅印)、《内经讲义》、《中医内科杂症证治新义》(195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药与方剂》等书。
这些着作,在对中医学术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创见。如他在《中医内科杂症证治新义》中提出中医治疗杂病的三大特点:(1)整体疗法;(2)辨证疗法;(3)原因疗法与机能疗法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这一精辟归纳为中医学术界所赞同。
天麻钩藤饮就出自于《中医内科杂症证治新义》,这个方子的特点就是,选取具有降压效果的中药组方,这个方子没有君臣佐使,没有方义,方剂书上的方义是编的。
但是这个方子,很有效,所以一直用到现在,比测血糖更久,比房地产更久,比养老金更久,久到......大家已经不记得这个方子的本意以及作者。
查阅着这个人的故事,罗娜突然有点理解李介宾身上那种凡事儿漠不关心的态度了。
有些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因为他心里装的东西太大了,注定塞不进去旁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