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宾的态度是——不可以。
下利一证,有阳性病理过程中的下利,有阴性病理过程中的下利。
如果阴性过程的下利,如太阳病脉弱手足寒下利清谷,以及桂枝人参汤证中的下利,当然是不可用大黄的。
假如是阳性过程中的下利,例如:“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疼,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不仅是用大黄,而且有要硝黄枳朴并用而急进的。
按一个孤立的证,它只是一个证候的特殊病理反映出来的一个片面现象。
如果孤立地看一个证,是难以认识一个证的病理的,病理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怎么能根据一个孤立的证来论药呢!
伤寒六经辨证是从证候辨识,从辨中认识病性病势,据此而立法用药,不是对证下药如对号入座一般。
理解这个意义,方可与言六经辨证论治。
老刘大受震撼,他研究伤寒几十载,此时听起来李介宾的话,犹如醍醐灌顶。
李介宾讲话,三大教授捎带一个准研究生都屏着呼吸烧着CPU细听。
伤寒杂病论中里热下利而用大黄的案例不只一端。
大柴胡汤证三条都是少阳气机失调并发热结在里之证,大柴胡汤中大黄在所必用。方中脱漏大黄极有可能是佚文,《金匮》原方所载大黄二两可证明。
《伤寒论》中大柴胡汤方后的“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十七字是后人注语,决非仲景文字。
《伤寒论》中这类注语不只一条,而语气、文辞很像出于一人之手。
如小青龙汤方后有:“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又半夏散方后有:“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又通脉四逆汤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如此等等皆后世读者注于方后之言语,而且此人是很有见识的,可惜了,无名氏,未在青史留名一笔。
想到这里,李介宾微微叹气,仿佛与千百年来那些才情之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