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议婚

东洲往事 文火煮茶 2056 字 6天前

段知书终于在未央城外一座小山上的凉亭里找到了郑安雅。她一见平日里不可一世的西帝伏在林长卿膝上有说有笑的就气不打一处来:“陛下,您自己的婚事能不能上点心?我在前面跟那帮人磨破了嘴皮子。您倒有空在这里风花雪月!”

郑安雅懒懒地起身道:“夫子,能有多大事啊?我记得大事不都敲定了吗?那就只剩下婚礼了,还能翻出什么花来?”

比起婚礼,新都的建造等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会议第一天,郑安雅就雷厉风行地把那些最要紧的事都定好了。新都建成后称为“中都”,除了所有在朝官员及家属外,两国将各迁一万富户入驻。中都的朝堂分两种:大朝堂和东西两座小朝堂。其中东西小朝堂为渤海、高昌两国平日使用, 大朝堂仅供朔、望朝用。两国平日里各自为政,只有在朔、望朝的时候,二帝与两国官员才会在一起商讨需要两国合作的事宜。中都设立后,政令均由此出;颍州作为副都,依然承担高昌国的中枢作用;旧都高昌城则改成“神都”,城内建筑和人口基本保持不变。至于子嗣方面,双方约定生下的女儿姓郑,儿子姓林,长女和长子分别为两国的继承人。

见她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段知书叹了口气:“你以为这就能穿喜服了?光是‘纳采’这一项就好几天吵不出结果。这一关过了还有问名、纳吉、纳徵、请期,最后才是亲迎呢。”说完又不经意地瞟了林长卿一眼。

林长卿明白,一定是渤海国那帮老儒生们惹到她了。他笑道:“段相受累了说的是,婚事还是亲力亲为比较好。安雅,要不我们一起去看看?”

“好吧。”郑安雅一脸不乐意地起身。

见二帝亲临,双方议亲团的成员也都到齐了。高昌国是太后房如梅为首,往下依次是右相段知书、奉常郑奉仪、宗正郑曦廉、典客房如樨。渤海国则是清源君林长晔为首,加上丞相晏好古、典客司徒婴齐和学宫祭酒闵子。

刚一坐下,郑安雅劈头盖脸地问在座的诸位:“你们卡在哪儿了?”

见她连个问礼都没有,渤海国的几位大臣感觉自己受到了怠慢。丞相晏好古捋了捋胡须道:“都说西帝陛下为人傲慢,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丞相乃三公之首,地位非普通臣子可比。平日里三公拜见君王时,君王需起身回礼以示尊重。晏好古就坐在面前,郑安雅却一声招呼不打就询问进度,这事本来是她理亏,可是她本来就看不上这位姓晏的丞相,再加上他说话时的神态表情更让她凭空多了三分厌恶。

“朕再傲慢也比不上晏丞相啊。”郑安雅道:“每天端着丞相架子尸位素餐,还好意思说。”

晏好古本想给她一个下马威,哪知道反而挨了骂,顿时气得面色铁青。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朝东西二帝一拱手,怒目圆睁地道:“外臣自知材质平庸,承蒙我主抬爱,忝居丞相之位。自就任以来,无一日不殚精竭虑,为我主分忧。敢问西帝陛下,外臣何来尸位素餐一说?”

当晏好古说出西帝“为人傲慢”四个字的时候,林长卿就在心里暗暗叫苦。就郑安雅这火爆脾气,只有她斥责别人的份,哪有外人指责她的?可惜他慢了一拍,还没来得及开口劝慰,郑安雅就直接怼过去了。

“安雅!”眼看见郑安雅又准备回怼,林长卿赶紧按住她的手,示意她别说话。

哪知晏好古是个一根筋的,见郑安雅没有回他的话,自以为占了理,又重复一次:“敢问西帝陛下,外臣如何尸位素餐?”

就是这一句让郑安雅怒火中烧,她一把甩开林长卿的手,冲着晏好古道:“合着朕给东帝面子不骂你还给你长脸了是吧?你也知道自己材质平庸啊,朕以为你不知道呢!如何尸位素餐?朕问你,叛国的辽东郡守是不是你任命的?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卢早行将军是不是你力荐的?幸亏你是渤海国的丞相,要是在高昌国,光这两条的罪名就够你死好几回了,时至今日你居然还稳坐相位,还大言不惭‘无一日不殚精竭虑’,你也好意思!”

“你你你……”晏好古几乎被气晕过去。逐鹿原之战后他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渤海国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当被举荐者犯事时举荐者应当如何处置,林长卿也没顾得上追究他的责任,但这两件事始终是他的心结。如今被郑安雅当众点破,气得他又羞又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