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你也小心!”
“白凤凰”说着就跑了起来,用很有非洲风格的将枪举过头顶盲射的打法又输出了一波压制火力之后单手换弹并冲进大楼正门。
项骜当然也不能闲着,迅速钻进旁边一处照明死角里“哒哒哒”放了几枪射倒三人后站起来再跑。
随后的战斗原则很简单,便是在营地里不停的转移阵地,具体地点包括但不限于黑黢黢的角落、房顶、了望塔等。
并且在一处位置最多3-5发子弹就立即撤离,哪怕敌人扎堆适合扫射也绝不贪多。
除此之外,在途中但凡有机会,便一定要把就近的探照灯打爆,如此一圈跑下来,偌大的老巢里已经大半陷入黑暗。
这样加剧了敌方的混乱,创造了有利于自己继续游击的条件。
不过若没有充沛如大功率发动机般的体能也是断然无法使用这种战术的——只负重几十公斤不间断的反复狂奔,然后还能毫不受影响的以各种姿势精确射击一条,便能让绝大部分军人、特工、佣兵望而却步,普通人更是想都别想。
再加上穿的衣服还和武装分子一样,又蒙着面,这把辨认敌我的难度又提升了一个等级,由此导致被杀的蒙灯转向的后者在“布轮”的备弹全打光了之际仍然没找到确切目标到底是谁。
项骜这会儿心想是时候把机枪扔了,虽说这里可能有打不完的“英七七”,可一路走来没发现有和自己用同类枪械的,所以只能准备丢掉这个换个别的用。
不过正所谓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他在将一具被随身手枪打死的尸体拖到一间屋旁准备发扬“拿来主义”时,余光借着仅剩不多的一点灯光看到身侧屋门上写着一排字。
不是中文不认识,但文字下面的一个弹匣和三发子弹的简笔画标志却引起了注意,那是弹药库才会有的标识牌。
和正规军的库房没得比,这里的只有一把很常见的扣合锁头挂在上面,上去狠狠一脚就给踢开了。
闯进去找了一圈,“布轮”用的30发容量弧形弹匣没找到一个,可找到了更强的——100发圆形弹鼓。
拿起一个看了看,保养的还说得过去,摸黑往上一安,随着卡榫闭合发出的机械声传来,这悬着的心也一下落了地。
介于每个重量不菲,因此带上四个已经是不影响行动力的极限,想像之前那样带九个是不现实的。
没料到当初的设想竟然成真了,但奇怪的是既然这里有配套的枪弹,“巴勃罗”的人为何不用?这个疑问在项骜心中一闪而过,当又低头看向枪上圆鼓鼓、沉甸甸的铁家伙时似是有了答案:这种以超大容弹量为优势的供弹具自诞生以来便面临一个挥之不去的缺陷,既结构复杂难以保养,因此时至今日,强调火力持续性的机枪基本被弹链一统天下;而弹匣是消耗品,大概在这个组织长期的使用中早已消耗殆尽,于是剩下的弹鼓就闲置了起来。
有了充足的火力保障,他下一步没有继续在营区里逗留,直奔大楼而去,途中又击毙了两个撞上来的倒霉蛋后顺着只有一条的向下路冲到底再拐弯,随后便看听到枪响,接着到“白凤凰”因为肩头中弹倒地,“黑龙角”的枪口则指向前者。
这边心说这次你不能再“未卜先知”似的躲开了吧?想着手指也扣动扳机横着打出一个小小的扇形,防止万一对方前后移动躲开单一的点状攻击。
结果却比上次还夸张,只见“黑龙角”本来好端端的站着,忽的毫无征兆的向下一团身,像一条鼠妇虫一样卷成一个团,让射过去的子弹全部走空打在了侧面的墙上。
然后以半趴在地上的动作横着贴地举枪连射数发,项骜也立即转身用墙角做掩体挡住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