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团圆与裂痕
每年冬至,暖阳洒在小院,也是林老爷子的生日。这一天,王翠兰总是起得比平日更早,天色还未完全亮透,她就已在厨房忙碌。
林老爷子和王翠兰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林海娶了妻子苏瑶,二儿子林宇娶了妻子赵萱。两个儿子成家后,各自有了两个孩子,每次阖家聚会,便是标准的十人餐,一张大圆桌满满当当,承载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王翠兰是个讲究人,凡事亲力亲为。她觉得外面的饭菜有地沟油,宁愿自己累些,也要为孩子们准备一桌丰盛又健康的饭菜。十双筷子,十种口味,各有偏好。林海爱吃清蒸鱼,林宇却钟情红烧;苏瑶为了减肥,对红肉避之不及,赵萱则顿顿馋那软糯的猪蹄膀;四个小孙子孙女,喜好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爱吃糖醋排骨,有人偏爱玉米虾仁。相较之下,最好伺候的当属寿星林老爷子,他向来不挑,只要一家人围坐,饭菜热气腾腾,他便心满意足。
王翠兰打从年轻时从婆婆手里接过管家大权,便将一家老小的事都放在心上。大到孩子买房结婚,小到吃喝拉撒,她都操持得井井有条。林老爷子性子温吞,不爱张罗这些琐事,乐得让她管,两人一刚一柔,倒也相得益彰。
早些年,两个儿子还小,总爱依偎在母亲身旁。可成了家后,被各自的媳妇牵着走,王翠兰愈发觉得管不住他们了。她本以为孩子们结了婚,自己便能轻松些,没想到,操心的事更多了。
就像冬至这天,除了给老头子过生日,两家还要过来领腌肉香肠。这些腌货,市场上虽随时能买到,可在家人心中,王翠兰的手艺才是无可替代的。她有自己的独门配方,先用五十二度的白酒给鲜肉仔细“按摩”,直至肉质松软入味,再淋上精心熬制的花椒水。她从不藏私,谁问都耐心解答,可旁人照着做,却始终腌不出她的味道。那是岁月沉淀的经验,其中的分寸与火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正因如此,她的腌肉香肠成了亲友间的“奢侈品”。
每年冬至,第一批腌货一出来,两个儿子准会趁着给父亲过生日的机会,将家里的腌肉香肠“洗劫”一番。所以,在张罗饭菜前,王翠兰得先把腌肉和香肠分好装袋。为何要提前装好,而不等孩子们来了再装呢?原来是怕分得不均,当面装难免会有些尴尬。
实际上,以现在的肉价,多腌些,给两个儿子一样多的量并非难事。可王翠兰故意分得不一样。给大儿子一家的,从袋子大小就能看出,是小儿子家的两倍还多。她还会特意当着众人的面,将那一大袋交给苏瑶,笑着嘱咐她:“瑶瑶,给你爸妈也带点,这是我们做公婆的一点心意。”而递给赵萱的那袋,她则没有过多交代。因为她清楚,即便不说,赵萱也会在接济娘家时,把这些腌货捎上。
十几年来,王翠兰一直保持着这种分法,两个儿媳倒也从未有过意见。她很是满意,觉得自己的心意被理解了,孩子们没有白养。
可今年碰上猪瘟,市场上的生猪肉价格一路飙升,快赶上牛羊肉了。再加上林老爷子上半年生了场大病,老两口的积蓄用掉不少,王翠兰腌的肉比往年缩水了许多。把给大儿子的装好袋后,阳台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小挂香肠。王翠兰只犹豫了片刻,便果断取下来,塞进了大儿媳家的袋子。
林老爷子见状,瞠目结舌,赶忙劝道:“这样不好吧,太明显了,小宇他们……”王翠兰翻了个白眼,打断他说:“你懂什么,我这都是为了小宇他们好,要是不懂我的苦心,那才是白养了!”林老爷子长叹一口气,还想再劝,可看着妻子坚定的眼神,终究还是选择了闭嘴。大半辈子的夫妻,他太了解她了,她决定的事,谁都改变不了。
临近中午,先到的是小儿子一家。林宇手里拎着两瓶一百多块的白酒,赵萱则提着一只切好的板鸭。林老爷子最爱吃板鸭,见此,笑眯眯地迎了上去,接过板鸭,嘴里念叨着:“哎呀,小宇你们还想着爸这口呢。”王翠兰看在眼里,其实心里是满意的,可一张嘴,却还是冷冰冰的呵斥:“又乱花钱,也不看看自己啥条件,两个孩子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你们顾好自己就行,我跟你爸不稀罕这些。”
林宇嬉皮笑脸地跑去和儿子们抢电视,装作没听见母亲的训话。倒是赵萱,面红耳赤地往厨房里钻,一声不吭地择菜洗菜。王翠兰训够了,见没人搭理,便板着脸走进厨房。赵萱埋着头,乌黑的长发垂下来,挡住了她的神情。王翠兰在油烟中,也不好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