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灾厄降临 黑十三郎 4298 字 5天前

用当时清朝遗老的话来说:一则憔悴京华,仍效犬马之走,一则驱弛岭表,徒为蛮触之争,已忘其为故国词臣,先朝仙吏,国家养士二百年之报,如此结局,尚何言哉?

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西周东周诸侯混战,周天子名为共主实为共辱,中央集权体制未建立,外(诸侯)重内(周天子)轻,各路诸侯虽能有效控制地方,却造成天下政令不一,相互攻伐,天下乱。

秦朝与曹魏以法家治国,收天下权力于中央,但对地方控制不力,地方官吏权小兵少钱缺,无力无心管理地方,凡事要等要靠中央决策,贻误时机,而且一个政策不考虑地方差异,强硬一体推行,根本没有因地制宜的考量。虽无地方官府割据对抗中央之虞,却有头重脚轻的隐患。到底那个政策比较得当?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也。

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

简单的说,三表五饵的意思,就是西汉贾谊希望汉独的君王和大臣,以诚信、仁义、投其所好的方式,以荣华富贵、娇妻美妾、高堂华府、解衣推食、招降纳叛的手段,来笼络和安抚边地游牧民族的单于(酋长)贵族。其策被汉武帝之前的皇帝所推行。

而曾入东汉大将军窦宪幕府的历史学家班固(作汉书)则是个强硬的主战派,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着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他更有个投笔从戎封侯拜将,以三十六骑夜袭出使鄯善国匈奴使团,屠杀以尽,一举挫败匈奴联结西域各国进攻东汉的企图。其后威镇西域五十余国,横行天山南北二十二年的弟弟“定远侯”班超。所以,以一个主张对外强硬攻伐的从军做战的的历史学家的角度出发,贾谊的这套“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方针,自然是值得大大嘲讽的了!但这贾谊的这套政策从秦穆公开始便实行,有效的帮助秦国壮大,也未必没有效率,就此展开论述。

小主,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申商:.战国时申不害与商鞅的并称。两人均为法家的重要人物。申商之术:指申不害?商鞅的学说。(中国封建历史,自汉武以下,无不是外儒内法,到了清末,更是有以法(法家)治国的强大推力)。

夫申商者,所谓先秦法家之宗尔。

战国之世,有谓百家争鸣者是也。方其时,儒,墨,道,法,兵,农,阴阳,杂,纵横九家,莫不以己为是。申子相韩十年,国强政治,诸侯不敢以犯。商鞅虽死,然秦终统六国。由此观之,法家之言实有益于世也,然王文荆公讳言法家之名者何也?自汉初所以黄老治国,汉武以儒术正天下之言者,鉴乎暴秦之亡也。视秦诸世,莫不以法为教。商鞅韩非李斯之徒,皆秦之上客,尽用其言,求治其国。以是,秦之法令,莫不峻苛,终有戍卒函谷之举。故天下皆目秦之失乃用其言矣!

夫宋王荆公之世,崇文抑武之风盛矣,而儒者地位尤显。是故不敢言法家之学,有宋一代,轻法令于世族而重于百姓此又异于秦也。且自秦以来,历代无言遵法而抑儒者,此又为一也。终宋之世,非无良将贤才,庆历诸公,无不为一时豪杰之士,且逢圣主,然法未及一时而废。故荆公之讳言法家之名实鉴于此也。荆公之法,十六载而亡,不可谓荆公之不图哉!比及范文正公,实善矣!

治国策略评述,也是改革问题。申商是指战国时的法家牛人申不害和商鞅。申商之术主张“法”“术”“势”“名”“实”之说。术就是御下之术;名指君臣名分,上下名分,制度化之后,也就是“法”;“势”是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一切“术”“法”和“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实”,也就是富国强兵。题目说,诸葛亮治国只用了一些申商的御下之术,但只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失去了申商之术富国强兵的精髓。王安石运用了申商之术的精髓,却讳于名分,最终变法失败。试论述之。(这篇文章对诸葛亮评价一般,比较符合真实历史,赫赫~~)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分析:裴度是中唐名相,曾主持攻灭蔡州藩镇吴元济。这个题目主要是说,裴度上奏,宰相应该招延四方贤才,在自己的私邸建立幕府讨论政事。试论这样做是否合适?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分析:国际战略问题。北宋时期,宋徽宗遣使与金国约定,宋金联合击辽,宋军攻打燕云,金军攻打中京,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宋给辽的岁币转送给金,是为“海上之盟”。但后来,宋朝军队居然被辽打败。所以灭辽后,金国不愿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宋,反而在灭辽之后,把进攻矛头指向北宋。

同样,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12月,蒙古遣王戢使宋,提议与宋结盟,议定灭金后以河南地归宋。蒙宋结盟后,宋与蒙古合攻蔡州,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亡。但金亡后,窝阔台违背将河南归宋的诺言,只以陈、蔡东南一隅归宋,同时任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宋廷不得已接受这一改变后退兵。

远交近攻是非常正确的策略,但是运用的唯一条件是在攻势条件下,自己的力量比别人强大,又暂时需要别人的配合时。否则,远交近攻的就成了别人,而自己则沦为被远交近攻的对象。不能不说靖康之耻、南宋灭亡与此国际政策的失误有关。

殿试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考的是有关教育政策的问题。教育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陶铸国民,使国民都懂得五讲四美三热爱,有基本文化素质(可以视为基础教育)。二是造就人才,着力培养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精英,来为中国各民族的百年大业而奋斗(可视为精英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三是振兴实业,培养农学、工科等技术学科的人才,好大力发展经济(可视为职业教育)。试问考生,哪个教育目前是最紧急的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分析: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分析。泰西就是指西欧各国列强。题目说,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的名义,而榨取实际的经济利益。(资本主义,资本才是王道啊……)可否列举他们近百年来的历史来证明他们的这种政策?

小主,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分析:对外开放的策略问题。日本最开始变法的时候,聘用外国人,国家日渐富强。而埃及人用外国人,导致失去了财政权,国家不振。试详细分析两国政策的得失利弊。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分析:农业问题。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各国研究农业,都不大谈气候(这个比较小农经济),而说“土地”、“资本”和“劳力”(这个,不是萨缪尔森的三要素嘛……)。而能把这三者搞好,实在需要智慧和见识的。现在我们改革了学制,把农业经济学列为必修课。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帮助。试陈述我国农业问题的发展政策,如何引导农民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分析:侨民问题。美国法规禁止华人非法务工,到现在马上十年期满了。该如何援引国际公法,驳斥美国的不合理条约,来保护我国侨民?

试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分析:《大学》开篇首句。这个基本可以算送分题了~~~

次题:“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分析:语出《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为人处世,始终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偏不倚。真牛比啊!

末题:“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分析:语出《周易?系辞》。原句“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大致是在描述古代社会商品交换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