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吴长庚,因为家境殷实,十岁就被父亲送进夏馆区栗子园乡夕阳山沟私塾读书,后又被送进夏馆区吴岗初级小学读书。此时,正是别廷芳在内乡实行宛西自治的时期,吴岗初级小学是别廷芳官办的所谓“洋学”,吴长庚顺利完成了四年的初小学业,便回家帮父亲种地了。直到1947年3月,国民党河南省内乡县保安二十三团招兵,吴长庚被招进了该团四营特务排,驻防夏馆。1948年转国民党第十三兵团警卫团,随即离开内乡至湖北宜昌、四川武隆。1949年11月,武隆解放,吴长庚自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2月,隶属四川省南川县大队独立营。回到人民部队后,吴长庚加强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很快成为二野36师106团二营机枪连的一名合格战士。1949年12月,他参加了四川省邛崃县的剿匪战斗;1950年06月,又参加四川省南川县大官区的剿匪战斗,因剿匪任务完成好,立营功一次。
1950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遇了爆发在家门口的由美苏两霸主导的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多次警告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和南韩军队不要越过三八线,更不要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但美韩置若罔闻,很快把战线推进到鸭绿江边。中国政府被迫组成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进入朝鲜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1951年2月,吴长庚所在的二野12军34师106团受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正在河北集结待命。此时,吴长庚也晋升为二营五连的副班长。1951年4月,34师106团已开赴朝鲜战场,并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该战役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50天的战斗,歼灭“联合国军”和韩军余人,缴获和消耗了敌人大量物资装备,迫使敌军转入了战略防御。但由于种种原因,志愿军损失也很大。1951年5月5日,在12军受阻于“自隐里”的艰难处境中,吴长庚带领突击队,“三人完成突击任务,击退敌人,占领三个山头。打坦克一辆,搜卡宾枪一支,子弹154发。”(见“功绩摘要”)。因作战勇敢,经团党委批准立大功一次。
1951年08月至1952年9月,吴长庚在志愿军12军34师教导大队一队学军事、学三反,态度积极,工作认真。期间,学员们参加了筑城工程。吴长庚“责任心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积极负责,以身作则,能耐心教育学员,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直属首长及党委鉴定意见),又被团党委记三等功一次。回归部队后被提升为班长。1952年12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负伤住院。伤病痊愈后,又参加了金城阻击战(1953年7月13-27日)。1953年2月,被提升为副排长,并由王运成、胡成高二同志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半年后转正),在党内任小组长、委员。1953年5月、1954年7月和1955年3月,又三次被送入34师教导营和解放军66速成中学学习培养。1955年10月24日,被代理师长蒋科、政委李少清批准授予准尉军衔。(其实,早在1955年3月30日,102团二营党委会已在“干部鉴定结论”中签署意见:“同意直属首长对其鉴定意见,晋为正排级,评为少尉军衔。”后因家庭变故和自己身体原因,吴长庚要求复员回乡,便没能晋升少尉军衔。)1957年3月4日,五连连长张恩贵、政治指导员任代队在“复员建设军人登记表”中这样评价吴长庚:“历任副排长职务较久,对本职业务熟练,胜任现职。管理方式好,战士易接受,并善于思想引导、思想教育,战士有问题能经常给战士谈话。二年来的正规训练,理论知识和实际训练部队水平都有所提高,能指挥一个排进行训练和战斗。”102团党委进而签署意见:“同意授予预备役少尉军衔,应征时可任排长职务。”
上甘岭战役敌我态势图
二
令吴长庚终身难忘的,是他有幸亲身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并能活着回来。回乡后,吴长庚每每回忆起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的残酷绞杀,那些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战友们的英雄形象始终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甘岭战役,发生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43天。参战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包括美国、韩国、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第12军)。双方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该战役是朝鲜战争中最残酷、最血腥的对抗,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战史上极其重要的战役。资料显示: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史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为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断了5-6米。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据我方统计,整个战役,志愿军阵亡7100余人,伤8500余人;“联合国军”伤亡人,其中美军阵亡365人,伤1174人。
在10月14日至10月31日的半个多月里,15军45师的133、134、135团和29师的86、87团,坚守上甘岭阵地,敌我双方战斗处于拉锯状态,伤亡惨重。1952年11月1日,12军开始参战。31师91团八连率先被调上597.9高地。团长李长生总结之前战事的经验教训,发明了“车轮战”,使部队得以轮番休整、保存战力,但是,战争依然残酷激烈。之后,31师之92、93团相继投入战斗,双方对597.9和537.7高地的争夺达到白热化,死伤均惨重异常。在此情况下,34师之106团由炮兵部队抽调的卡车运送,紧急从休整地调到上甘岭战场。
11月18日清晨,34师106团从31师93团手中接防了537.7高地阵地。凌晨五时,106团接防还不到三小时,韩军(此时美军已抵挡不住,退居二线)第二师的进攻就开始了。韩军此次进攻的目标是6号阵地。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较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如果失守,不仅西面阵地不保,东面的1、2、3号阵地也很难守住,并且还能威胁到纵深的448高地。因此双方对6号阵地的争夺尤为激烈。韩军先是以4架飞机进行轰炸,接着又是长达近一小时的炮击,整个537.7高地落弹2万余发!在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击下,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八连连长文法礼等二十多人全部牺牲。炮击过后韩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守备部队拼死抗击,双方激战一直持续到19日晚。最终因部队伤亡过大,6号阵地落入敌手。
11月20日四时,九连发动了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而一班也只剩高守余一人了。天刚亮,韩军的攻击就开始了,高守余从天亮到黄昏,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期间由于韩军密集的炮火封锁,使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里三颗祖国慰问团带来的糖果,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战后,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黄昏时分,首批登上高地的三营经过三天激战,已经连一个完整的排都没有了。团长武效贤只好将二营调了上来,考虑到已经指挥了三天战斗的三营长权银刚对地形、敌情都比较熟悉,指定由他继续指挥二营作战。
吴长庚就在106团二营五连。二营战士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坚守6号阵地,与敌人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吴长庚右腿不幸中弹,他坚持战斗,不下火线,最后是炊事班长根据政治指导员的命令,强行把他从战场上拖下山,转移到后方医院。而他所在的排到最后也战斗减员到只剩下两人。1952年11月25日,106团稳稳控制住了537.7高地,胜利完成了守土使命,随即将537.7高地移交给29师。战史上一般就把11月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
对于吴长庚在朝鲜战争特别是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1953年9月30日,在“呈请授予军衔报告书”之“直属首长及党委鉴定意见”中,连长张老四、政治指导员杨荣贵和二营党委会签署的鉴定意见强调:“(吴长庚)在五圣山战斗(即上甘岭战役—编者注)中,亦表现勇敢,执行任务不打折扣。”1957年3月4日,五连连长张恩贵、政治指导员任代队在“复员建设军人登记表”鉴定栏目中评价道:“(吴长庚)参加了朝鲜战争,作战勇敢,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五次战役情况紧张艰苦,从没叫过苦,表现出政治坚定。上甘岭战斗反击537.7号山阵地,带领全班完成任务好,负伤后仍要求坚持战斗,被政治指导员说服才到后方医院。”后方医院之后的“伤残情况”检查鉴定显示:其“右下腿贯通炸伤”。
小主,
上甘岭敌我军力部署图
三
吴长庚在抗美援朝期间,多次被送入志愿军三兵团12军随营学校学习。12军随营学校前身,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于1948年3月重新组建的教导团,该团成立后,主要担负训练干部的任务。1951年2月,改称志愿军三兵团12军随营学校,随军赴朝;1952年6月,改称志愿军三兵团12军教导大队;1954年6月,改称志愿军三兵团12军文化速成学校;1954年8月,学校由河北进驻金华,同年11月改称解放军第66文化速成中学。1955年3月,吴长庚被派往金华,进入解放军66速成中学学习。其间,肃反运动开始,吴长庚因交代1948年在家时,系“自愿”参加伪保安团,而影响了晋升正排和晋级少尉军衔。1957年,老家兄弟分家,母亲和妻子均有病在身。吴长庚毅然放弃在部队继续提干的机会,申请复员回乡务农。至此,吴长庚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内乡县夏馆区栗子园乡石门沟村,得以与母亲和妻子、兄弟们长相厮守,以致终老家乡。
吴长庚出身富裕中农家庭。家里有草房八间,水田三亩,地二十亩,牛二头,每年可产稻谷500斤,小麦2420斤,柴山四块,还开有磨坊一处。在他参军期间,生活来源主要靠兄弟俩种地,维持全家。其父吴心辽,1906年生,1945年去世。其母岳秀真(1896-1980)自幼裹了小脚,不能干庄稼活。他15岁结婚,第一任妻子王秀英(本乡水浸沟人)因难产而亡。1948年5月,又与夏馆区黄龙村草庙沟组姑娘王秀花结婚。因入伍十年很少回家,故直到1957年尚无子女。复员后,吴长庚重新启用大名“光富”(身份证误作“广富”)。所以,乡亲们都知道“吴光富”,而鲜有知道“吴长庚”者。
复员后,吴长庚给大家庭和小家庭都带来了希望和生机。但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的一场大火突然烧毁了吴长庚和兄弟们的几座房屋并屋内的所有家什。吴长庚只好投亲靠友,到姐姐所在的夏馆区吴岗村借住,之后就在吴岗村定居下来。吴岗是石门沟吴家的祖籍地,吴姓是大户,吴长庚也算是认祖归宗了。吴岗群众非常认可这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年轻有为的吴家后生,不久就举荐吸收其进村班子。吴长庚历任村民兵营长(1960)、会计(1958-1960)、大队长(1960-1973)、村主任(1973-1982)、村支部书记(1982--1984),1985年光荣退休。
2013年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