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最好的条件

“天德,今天我们是关起门来说自家话。事已至此,我们也不妨给你交个底,现在我们对李善长这个人,已经不是当初那么信任了。”朱元璋说着,不禁叹了口气。

说起来,他和李善长的关系并不比他和徐达的关系差多少。

要知道,徐达是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能够在朱元璋心中与徐达相提并论,足以说明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双方君臣关系的相处多年,两人却越来越疏远。

当年那个怀才不遇的穷秀才,遇到了同样不得志的主公,这种机缘巧合最终变成了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现在我们愿意说知心话的,也就只剩下你徐天德一个人了。”此刻,朱元璋看着徐达的眼神中既有欣慰,也带着几分伤感。

朱元璋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徐达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了。但这一次,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表示愿意尽心尽力的态度,对面的皇帝就抢先一步开口了。

“你也不必太紧张,我叫你来也是为了讨论这件事的大致方向,我们君臣二人把舵掌好了,剩下的具体事宜最终还是要交给李善长他们去做。

这个时候,我们并不担心越俎代庖的事情,但毕竟隔行如隔山,真的让你背负这么大的压力去做这件事,我们也于心不忍。”朱元璋补充了一句。

听到这话后,徐达的心再次放了下来。

他担心的并不是自己如果真的承担起这样的重担,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件事,而是担心自己的皇帝陛下会不会因为胡惟庸的事情而变得偏激。

如果皇帝陛下偏激到连朝政都无法做出正确选择的地步,那对大明来说才是真正的危险。

今日的主题即将揭晓,朱元璋此刻并不急于行动。

只见他用力拍了拍手,一个小宦官立刻从暖阁的侧门处提着水壶走了进来,为皇帝和魏国公重新倒满茶水,然后立刻低头迅速离开暖阁。

“朕现在有一件事想要听听你的意见。”朱元璋此刻的态度变得极为认真,甚至在与徐达交谈时,也不再使用“咱”,而是改用“朕”这样的自称。

“陛下请讲。”

“现在既有内忧,又有外患。仅凭之前的安排,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可能不够。无论是镇守边疆还是赈济灾民这样的大事,目前的安排都显得有些薄弱。

因此,朕在想,是不是到了该让早已安排好的藩王们前往藩地的时候了。”朱元璋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这个想法在他心中已经压抑了很久,甚至早在他下定决心要整治胡惟庸之前,他就已经有了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就藩的想法。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之所以没有下定决心,一方面是像对外宣称的那样,因为马皇后不舍儿子们这么小的年纪就离开父母,所以皇子们在京城里多待了一些时日。

但实际上,朱元璋心里很清楚,这个原因在他心中所占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真正让他长时间无法下定决心的原因是,他还没有想好,自己现在制定的这套藩王政策,是否真的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益。

虽然这套体系已经和包括太子在内的一众大臣商议过无数次,但分封藩王这样的大事有很多前车之鉴摆在面前。

这使得即使向来对自己极为自信的朱元璋在处理这件事时,也会流露出一种犹豫。

虽然朱元璋出身低微,但他后天的学习能力绝对是历代皇帝中最出色的一批。

对于自己亲手制定的藩王政策,他很清楚其中有一些妥协的地方,但他也尽力根据现有情况给予了他们最好的条件。

然而,他现在仍然担心,担心有些隐藏在深处的隐患,一直没有被自己察觉。毕竟,藩王一旦分封下去,有些政策就很难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