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落夷野桃源

不等陆启蛰出声,两条堪比大江的巨蟒张口一吐,分别吐出一红一青两道光团,半空中纠缠不清,终究融为一体,青红相接不分彼此,飘落陆启蛰面前。

当陆启蛰伸手握住青红光团,璀璨光泽潮水消散,露出一枚黑底铜钱。

铜钱边缘青蛇红蛇首尾相接,颇有阴阳大化之气象,同时两条巨蟒睁眼时,只见竖瞳内金光悉数涣散了去,头顶与腹下鼓包俱是消退回去。

千年得而化蛟的气运缘分,连同孙素那份代表黑齿国的海外异国神性,都凝聚为少年手中不起眼的青红铜钱。

兜兜转转,“铜钱”又回到了陆启蛰手中。

做完这些,神性远远大于人性的孙素未再多看桃源谷一眼,举目小天地苍穹之外,纵身一跃,两头巨蟒一并飞天,揉碎了李举人设下的小天地禁制。

点点破碎星光中,孙素与巨蟒共飞升天外。

至此,海外黑齿国遗民,仅剩一人。

濒临绝迹。

少年与君子国书侍两两无言,许久以后,微风席卷凉意,灯火依旧,山水依旧,少年依旧。

好像不论少一个桃源谷上的孙娘,还是少一个海外黑齿国的遗民孙素,世道依旧世道,天地日月如故,不会由于某个失去了娘亲的孩子的伤心而更改什么。

天道无情本情,人性有情本情。

斯人言之天道无情,天道嗤之人多情。

“走吧,时候不早了,我送你回去。”

回去的路上,陆启蛰篡紧那一枚青红相接的黑底铜钱,比任何一枚铜钱都要小心。

“你不好奇我的身份吗?”瞧见少年有话却又不言,李举人知道陆启蛰是这闷葫芦一样的性子,只好主动打开话匣。

拾阶而上,临近隔在桃源谷和陆启蛰所居草堂之间那座黑石头山的山腰。

陆启蛰干笑道:“我看过《山海经》和《镜花缘》的画本,里面就有关于黑齿国与君子国的记载,倘若李举人没有蒙骗小子,证明《山海经》与《镜花缘》所言非虚,那么孙素来自黑齿国,李举人来自君子国。”

《山海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黑齿,一青一红两条蛇,足以证明孙娘身份。

至于李举人,怎么看都是君子国里头的读书翁。

“你觉着《山海经》与《镜花缘》不过是画本读物?”李举人笑问。

少年只管干笑。

“眼见不一定为真,未知全貌,怎知真假?不过于常人而言,寻常仙家宗门已是超出常理之物,更何况根底难觅的两本奇书所载之物,海外诸国,异兽奇珍,的确离奇得让人不敢置信。”李举人说道。

陆启蛰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此时他们已然来到黑石头山半山腰,山腰有座源心亭,往下望去,桃源谷与周遭十里桃花一览无余,

这个角度看去,镇子居中天元,位于圆形十里桃花环的中央,仿佛十里桃花环的碗心之物,源心亭又由此得名。

“桃源非桃源,不过世外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之地罢。”李举人习惯性双手拢袖,幽幽叹了口气。

“这里其实早已不是古文所载的武陵人奇遇桃源,一部分居民是我们这些《山海经》中海外三十六诸国逃难于海内的遗民,一场天灾覆灭了我们的故土,你每日所见之事之物,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无一非兰因絮果。

或许再过百年,正如桃花镇原住民逐渐消亡、由我们这些海外诸国遗民与外界百姓为主一般,世俗外界的人们取代海外诸国遗民,成为新的桃源谷本地民众。

倘若孙长大就这么死了,黑齿国一脉也就真正绝种绝迹,成为《镜花缘》与《山海经》上的寥寥几字,成为人们茶语饭后的闲话谈资,埋没于滚滚历史尘埃,而后的世人又如何会相信世上存在过一种黑齿而有青红蛇盘身的人?

不止是黑齿国,我之于君子国,及其白民国、青丘国、贯胸国……早已不可避免被卷入历史大潮之末端,一个不慎,便真正成为了书上的传说、文人的想象。”

“于我们而言,宁作历史之实逝过去,不为神话之虚存当今。”李举人抬起头,银汉迢迢,一如历史大潮,一点星光便是一国一朝,一些个不起眼的星光,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熄灭了,来去不为人知。

陆启蛰忽然明白了,孙素那一声“失落夷野之王”前四字的蕴意,海外三十六诸国各有其异,熠熠生辉,如鲛人泪珠明月夜。

天灾过后,而今诸国遗民却不得不挤在一处偏远的所谓“桃源谷”,身在异乡,濒临绝迹。

如何不为“失落夷野”?

等等,孙娘有两回重礼……对应的分别是君子国书侍与失落夷野之王,李举人是君子国书侍,那么失落夷野之王……

“上三宗弟子没当成,不如随我踏入修行大道,当个失落夷野之王如何?听起来霸气,其实算是守村人一职。”李举人看向陆启蛰,勾了勾唇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