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文成公主入藏

二凤被周边帝王充满怨念的眼神盯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他往旁边迈了两步,又指着那依稀可见的古道,“小荨,继续说这茶马古道吧!”

郑荨望着二凤陛下稍稍有些出神,随后叫系统调转了另外的画面,“二凤老祖宗,文成公主入藏一事,我本来是想等到在拉萨布达拉宫前跟您好好说道说道的,但如今看着这茶马古道,我觉得可以在这说一部分

后世人喜欢大唐,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唐王朝所展现出来的刚柔并济的外交手段,你们在对于西域用绝对的无力保持着话语权的同时,却在西南地区选取了另外的政策,也就是和亲

咳,当然后世人一向是矛盾的,我们既赞赏明王朝不和亲的气节,为什么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一事却能上后世教科书,叫一代代中华儿女去了解学习呢?

因为这是汉藏两族交往的典范!此次和亲,不仅换来了百余年的和平,而且还加强了两个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交流,至今都是我国民族交往历史上的一块丰碑

茶马古道就是文成公主入藏的成果之一,当年随着文成公主入藏的物品中就有茶叶,这在藏民中间引发了喝茶品茗的习惯,甚至有人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但是高寒的青藏高原很不适宜种植茶树,于是商人在此时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延续千年的商路逐渐形成,据后世资料显示这条古道大致有两条线路,一个是穿越千山万岭,从整个横断山脉当中破土而出!另外一个则是跨越大江长河,从金沙江、澜沧江以及怒江流域蜿蜒!”

老祖宗们看着光幕上那从高原腹地开始,向着各处蔓延的古道,心中慢慢升腾出一股别样的情绪,这是在他们统治下伸展出的勃勃生机啊!

郑荨的眼神一一扫过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几位帝王,“老祖宗们,文成公主的勇气和智慧一直被后世人牢牢记在心中,就像我此前在武帝时空说的,后世人反对的不是公主和亲,而是娘家人不给勇敢走出去的女子以支持和力量

文成公主她是幸运的,贞观之治与永徽之治所对的两代杰出帝王给了她很多支持,只是,嗯,那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年仅34岁就去世了,以至于文成公主在西藏孀居三十余年,也没有个后代,太宗陛下,您为什么不派人迎回公主呢?”

李世民一听这后世人喊他太宗就感觉头皮发麻,“啊这,朕也没法下令迎回公主啊!”

郑荨???

看了008的资料,郑荨恍然大悟,哦,太宗陛下于公元649年驾崩,然后才轮到松赞干布呀!

随即郑荨又咬牙切齿起来,系统,去查查李治那个白切黑当年在干嘛!

“宿主,公元650年,也就是永徽元年的大事记有,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为皇后,七日,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九月,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

而5月,松赞干布病死于逻些时,唐朝立刻派右武卫将军鲜于匡济带着盖有皇帝玉玺的诏书,前往逻些参加吊祭仪式”

郑荨听完更气了,于是阴阳怪气出声,“我刚刚还说这位唐高宗会给文成公主撑腰呢,感情他有时间让人带着诏书去参加吊祭仪式,也没时间下令诏公主还朝啊?”

二凤陛下只感觉自己头痛,这后世人刚刚还说她理解公主和亲的意义呢!这下又开始纠结还朝的问题了

“小荨,文成公主继续留在吐蕃,才能安抚住吐蕃民众,才能更好地维持唐蕃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稚奴虽没有召回公主,但朕相信稚奴不会亏待她的!”

郑荨瘪了瘪嘴,脚下发泄似地踢飞出去好几颗小石子,“好叭,好歹文成公主没有像大汉的昭君公主一样,要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给松赞干布的孙子弃芒论芒赞”

刘彻???

这事过不去了是吧?

(关于文成公主为什么没有还朝的问题,我浅浅查了半个小时,看了一堆当时文成公主被要求殉葬,唐高宗极力阻止,最后才勉强换得公主能孀居吐蕃的营销号解释,额,挺无语,反正我不信,毕竟亚洲州长虽然驾崩了,但吐蕃也不至于这时候非要大唐公主殉葬吧?

而且我只查到吐蕃有“共命人”殉葬的习俗,根据《唐书》记载,在吐蕃王朝时代,吐蕃的贵族、君长或者领袖们,为了保护自身安危,往往都会在身边带上一名“共命人”。

“共命人”的挑选是极为严格的,一般都会挑选身强力壮,且家世清白,对君上忠心耿耿的年轻男子,男子!!!

文成公主留在吐蕃的原因我比较倾向于她是扎根在青藏高原上的“定海神针”的说法哈,反正就是各种我说不清的政治原因,大家看个乐子就行,然后本来这章是准备把茶马古道写完的,写着写着就飘到文成公主为什么没还朝这事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