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初,杨学山从南方省权州县调到北方老家太行县。在老家西罗山村过完年后,一直惦记着自己工作的杨学山忐忑地赶到太行县委组织部报到去了。到了太行县委组织部,领导告诉杨学山,安排他到林业科当副科长,要是同意,就去林业科上班,如果不同意,还回原南方省权州县。
太行县委组织部安排杨学山当太行县的林业科的副科长,等于一下降了杨学山两级。之前,杨学山在南方省权州县是领导农、林、水三个局工作的县一级领导干部。如果杨学山按照太行县委组织部的安排,去太行县政府的林业科当副科长,连其中的一个林业部门,也领导不了了,因为上边还有一个正科长!
杨学山对太行县委组织部降两级安排他的职务,一点儿思想准备也没有。杨学山听到太行县委组织部的这一个安排,一下就懵了!
凡是做过行政领导干部的都知道,对一个行政领导干部来说,一下降行政两级那可不是小降啊!行政领导干部每升一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知混到猴年马月才能升上一级,而且还必须努力,有时候光凭着自己努力苦干还不行,还得各种机缘巧合!有的行政领导干部,干了一辈子,还在原地踏步。出身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家庭、又没有任何背景的杨学山,能升到领导一个县的农林水三个部门的县一级领导干部,可不是轻轻松松混出来的,完全是用生命拼搏出来的!他每前行一步,都滴着他鲜红的血。而且,早在1951年南下到中原时,他就提升到副科级干部。现在要还去林业科当副科长,等于又蹲回到11年前的职级去了。这不仅他1951年以后这十多年的拼杀白瞎了,很有可能今后,一直到退休,他就是一个小小的副科级干部了,而且还必须是没有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如果因疏忽而出现错误,小小的副科级职位还不一定能保住。
尤其让杨学山特别犯难的是,如果想降两级安排他的工作,可以早说啊!如果联系调动时就说明,他还有时间斟酌斟酌,分析分析,做出最有利的选择。现在才告诉他,他还怎么回去!他已经办完了调离权州县所有的行政手续,已经不再隶属权州县管辖的行政干部了,已经与权州县没有任何行政关系了。况且,他调走后,他原来的位置已经任命新人,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考虑杨学山的难处,太行县委组织部也向杨学山做了解释,说当时杨学山走得太急,拿到接收函就回南方省了,没来得及细谈,如果杨学山还想回南方省,太行县委组织部还可以出面协调。
杨学山淡然一笑,他太知道此时太行县委组织部的想法了,心想,事已如此,只能这样了,既来之则安之,太行县委组织部能给他杨学山安排一个领导职务,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不给他杨学山安排领导职务,他杨学山也没辙,既然当初是奔着改造老家面貌来了,先安定下来再图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同意了太行县委组织部的安排,
林业科因是政府机关科,编制没几个人。科领导编有三个,一个正科长,两个副科长。正科长负责抓全面工作。两个副科长,一个负责业务工作,一个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作为副科长的杨学山被安排抓业务工作,另一个姓吕的女副科长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杨学山主管的业务工作,大部分与正科长主抓的工作重叠,杨学山平常要做事不太多。杨学山就利用闲暇时间到全县各地考察山川河流,还去气象部门咨询太行县的气候变化规律等。
到全县各地考察时,杨学山从不打扰村民,都自带干粮。有时,干粮吃完了,就在考察的河边找几块石头,支一个炉灶,点燃路边捡来的干柴,煮一碗粥,吃完后,继续沿着河流考察,很是清苦。
一天,一个老农民看见杨学山煮的是麦麸粥,非常惊讶,不解地问杨学山:他们农民现在都不吃这个了,他杨学山作为城里的干部怎么还吃个?
杨学山到全县各地考察,是他自愿的行为,不是政府的正式立项,没有政府一分钱的拨款,都得他自掏腰包。他每月雷打不动的90块钱工资,每月都要按比例给老娘抚养费,此外,还有四个孩子需要养育。这样,这儿需要分出些钱,那儿还得花费些钱,到自己手里就没有几个钱了。但他每月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挺多:理发要花钱,洗澡要花钱,买日用品要花钱,修理自行车,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他要想把全县的山河考察清楚,他必须省吃俭用。
杨学山苦水里长大,非常能吃苦。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考察,杨学山走遍了太行县的山山水水,考察清楚了太行县的水系分布、山脉走向、气候变化规律、植被覆盖等情况,并写了一份厚厚的考察报告交给上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