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末的一天,杨学山和本村的刘大龙以及邻近一些村的一群青年人在李军的带领下,由太行县奔赴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遂行在中原建立人民政权的任务,从而开创中国的新纪元。
他们走到沙河边界时,遇到了本村的刘制钢。得知杨学山和查大在南下,刘制钢私下力劝杨学山和查大别南下了,赶快开小差回西罗山村过三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舒坦日子去。他说,他就是从黄土岭前线开小差的,打仗死人老了去了,能活下来的没几个,天大地大人命最大!没命了啥都没了!
杨学山不仅没听刘治钢的劝说,相反劝说刘制钢跟他一起南下。杨学山还跟刘制铁说,如果刘制钢肯跟他们南下,李军队长那由他去说。但刘制钢坚决不南下,他还想多活几年呢,并趁杨学山不注意的时候,脚底下抹油——溜了。后来,他在家乡当了一名理发师。
杨学山一行南下的青年们按照计划,向南来到了南下干部聚集地。在那儿,杨学山还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小麦像宽广的海洋,翻滚着波浪,水渠里的水泛着银色的光芒,在麦地中潺潺流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祖国焕发出了青春!青春的中国激起我豪迈的情怀!我顿时感到美丽的新中国在向我们召唤!”杨学山在回忆录中写道。
来到聚集地后,杨学山与各地汇集来的几千名南下干部进行了整编,组建了华北南下工作团。干部团分成八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三个中队,每个中队下设多个班,每个班六至七人。县级领导担任大队领导,区级领导担任中队领导。作为老解放区的村干部的杨学山只作了一名队员。
整编完成后,组织上又对南下工作团进行了有关土改政策、工作方法等理论的学习,阐明了华北南下工作团的任务:随大部队南下中原,消灭当地的土匪恶霸,开辟新的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
杨学山对当年西柏坡的培训和学习颇有感受:通过这半个月的培训和学习,人生奋斗目标更明亮了!信心更足了!中央领导的人民群众路线的思想对他以后自觉树立起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到人民群众去的人民群众工作路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以后做一切事情都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快结束时的那天晚上,组织上还专门为南下干部团放映了苏联故事片《攻打柏林》。尽管是无声电影,但是,杨学山这拨南下干部觉得很稀奇,很兴奋,——大家第一次见到电影和电。杨学山回忆当年的感受:“第一次看到没有电灯。觉得电灯真神奇。没有灯油就能发出那么亮的光,那么小小一个电灯泡就能把黑夜照得通明。并觉得这盏灯一定能够照亮被黑暗已经遮挡了几千年的中国!”
之后,华北南下工作团正式启程。夜间过大庄,接着又继续南下来到曾经的赵国地界。在那儿休整数日。期间有组织地帮助群众收麦。收完麦后,向西转道到晋东南。从那儿又登上太行山。之后又从太行山向南,下山到了黄河边的一个村庄。
一路上,杨学山看到土改后的农村的新气象,——墙壁上刷有醒目的标语,黑板报上介绍着时事和生产的情况,民兵们在操场上操练,学生们放声歌声,老区人民的热情接待,——所到之处的老区人民知道他们要过黄河,解放全中国,主动上前帮忙:腾房子,烧开水,见南下干部吃饭时没菜,还送来家里自制的酸菜和咸菜等……
然而,由于当年的卫生条件不好,加上风餐露宿,吃住条件极差,不少干部染上了伤寒,疟疾(打摆子)、疥疮等疾病。但这帮贫苦出身的南下干部们没有被疾病打倒,他们互帮互助,紧跟大部队南下不掉队。
为了南下顺利开展工作,在黄河边的村庄逗留期间,组织上给每人发了冀南币五万元,约等于旧人民币五十元,现人民币不到五块钱。李军用这些钱买了一个红木烟斗。兴高采烈地给部下显摆:“用此烟斗抽烟特别好。一不烧嘴,二味道好。听说,斯大林用这种烟斗在二次大战最危急关头保持着冷静,打败了希特勒。这种烟斗陪也陪伴开国将领们打了很多胜得的大仗。”然后转身逗杨学山,“马上就南渡黄河了,你不想买一个,当一名常胜将军?”
杨学山从李军手里拿过红木烟斗,好奇地打量着:“这不就是木头疙瘩吗?要咱们好几万,太贵了!咱们太行上这种荆棘疙瘩有的是,都当柴火烧了。”
“赶快给你娘写信,别再烧了,等南下中原的革命任务完成了,咱们就回太行办一个大大的烟斗制造厂。赚一大笔钱,买几头老黄牛送给你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