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在紫禁城东宫呆着的皇太子朱瞻基,听到了宫中传来的九道钟声,顺天百官闻之,无不哀嚎恸哭。
洪熙皇帝朱高炽于红熙元年,即1425年7月29日驾崩了,刚好比历史上多活了两个月,也算是王宇带来的蝴蝶效应了。
皇太子朱瞻基克日被众臣推举继位,是为宣德皇帝,他为当了一年皇帝的洪熙皇帝朱高炽上庙号仁宗,谥号法昭皇帝。
之后宣德皇帝加封王宇为平叛大军统帅,领三千营回援山东黄河大营,另增派宁阳侯陈懋领陕西卫、成国公朱勇领山西卫辅助。
王宇没啥战略眼光和统帅才能,干脆三十万明军分三路齐齐越过黄河,进攻十万汉王朱高煦十万叛军。
山东叛军听闻太子朱瞻基已经登基继位,成了宣德皇帝,把他们打为叛军之后,本身士气就不高。
王宇直白的三十万大军分三路进入山东之后,汉王朱高煦十万叛军军首尾不能兼顾,一路溃逃,直接被三路明军大军合围,堵在了一个小城乐安。
明军大营
露天的中军大帐之中,四面用淡黄色的幔帐围起,还可以看到外面明军火红的旌旗,四周都有明军卫士披甲持枪的守卫。
王宇坐在大帐正前方主位上,前方是一个案几,上面放满了军情文书。
案几的一侧,一个身形清瘦,穿着大明青色的绘熊官服,束发裹头的人影,正躬身严肃的立在一旁。
大帐中央,是一个大大的山东地形的沙盘,四周的围着的小马扎坐满了明军各卫的都指挥使。
王宇一手拿着毛笔,一手拿着从南直隶兴安仓调拨粮草的文书,一脸不耐烦的样子,这三个月统兵出征,他再次有了那种写作业写不完的感觉。
“于谦!你就不能帮帮我忙吗?直接把这些文书都批了~”
案几一侧
兵部的员外郎于谦倒也是也不奇怪,他早知道这位和宣德皇帝关系不错的靖安侯是个什么脾气了。
“哈哈!”于谦抚了一下青须,拱手一礼。“左都督还请稍安勿躁,军务繁杂,还请慢慢批阅,军情文书事关国之大事,岂可马虎啊!”
看着这年纪轻轻的于谦这么滑头,王宇暗道老爷子和洪熙皇帝倒是把这个大明名流千古的文臣给磨出来了。
要是当初那个写诗挖苦老爷子的愣头青,恨不得现在就蹬鼻子上脸。
你算老几啊!让开让劳资来!
王宇批完从南直隶兴安仓调拨粮草的文书,拿着文书一抬手,看向下方的帐中的都指挥使。“广宁卫都指挥使何在?”
一个坐在西侧小马扎的明军将军站了起来,抱拳行了半礼。
“左都督!末将在此!”
王宇拿着批好的文书。“去兴安仓为调拨粮草!”
“末将领命!”
那广宁卫的都指挥使拿着文书,领命而去。
现在王宇为帅,基本就是做这些事,给大将安排大致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各个卫都指挥使军议,商议出来的。
然后打起来之后,王宇就是在后军保证后勤。
现在王宇为帅的唯一作用是,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压住那些骄兵悍将,按着各卫都指挥使军议出来的目标进军,而不是突然某个大将掉头带兵就去顺天打皇帝。
王宇作为平叛的统帅,三个月,他基本连个叛军的面都没见到。
辽东卫虽然是由王宇亲自统领,但指挥是由二代平江伯陈宣这个都指挥佥事来。
大明的二代靖难勋贵,开始陆续在军中展露头角,王宇都基本要爬到顶了,除非英国公张辅卸任大都督,否则没必要抢人家表现的机会。
再说了,王宇未来真想远征十五国,还得靠这些渐渐成长起来的靖难二代勋贵。
处理完手头的文书之后,王宇和于谦聊了下闲。
“于谦!你前些日子才从顺天来,我那好大儿在你那读书,学的怎么样了?”
于谦在历史上都是个很特殊的人物,在忠于大明和忠于皇帝之间,抛开了传统儒家忠君的想法,选择了大明。
这想法倒是和王宇不谋而合,所以提前将自己和胡善祥的好大儿,送去了给于谦教育,同时借着束修的名义,给他送了些财货。
“小侯爷学业还算不错,来前下官听说靖安侯夫人,这几日深得皇太后与皇妃的喜爱?”
说起王宇的好大儿,于谦有些头疼,一天喜欢舞刀弄枪,却被他爹弄来给自己学文。
对此,王宇也有自己的考虑,自己的好大儿一生下来就确认是靖安侯爵的继承人了。
考虑到自己还有三十个增寿十年的蟠桃,王宇估计他要做一辈子的憋屈继承人了。
为了避免自己和自己儿子兵刃相见,王宇逆着这孩子的意思,直接送他去跟于谦学文事了。
倒是家中老二,才十四便被王宇带在了身边当亲卫,这感觉就是老爷子家的翻版。
不过只要王宇不挂了,这老大、老二倒是翻不了天,家里唯一王宇都管不下来的,就只有他的大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