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启航检查着警报的时间,触碰界限前大概还能行动五分钟,陈佳蓉则是二十分钟以上。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自己不能在五分钟内解决危机的话,之后就只能由陈佳蓉一人面对地幔窃取者。
重新准备标准容器自然不用想,现在能用的也就是30毫米机炮和火箭弹,这些东西打打装甲海鬼还行,在面对灭世危机的时候可派不上用场。
申启航心一横,打散了标准容器中原本用来构成常规武器的全部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间相互识别的“键”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构成预先设置的结构,这也代表在返航前这些纳米机器人都只能用于最基本的功能——修补装甲板。
这正是申启航要想要的结果。与其让这些纳米机器人构成对地幔窃取者毫无威胁的武器而浪费掉,倒不如让它们在关键的地方发光发热。
接下来申启航需要堪称极端的防护能力,否则在短时间内打败地幔窃取者的战术将寸步难行。
纳米武装使用的装甲板原本就具备绝佳的防御能力,纳米级的致密排列使装甲板在轻便灵活的同时也保留了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是B5材料学实验室在各项性能间保持平衡的完美之作。
可再完美也终归也是人造物,使用场景始终是人类可以想象到的情况,比如被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直射、大当量TNT爆炸冲击等。
一旦迈入人类想象之外的领域,这种防御力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不足挂齿了。
申启航再一次检查着纳米机器人的存量,余光瞟向脚下深邃的海水,太阳光线往下不过十几米就无法再前进分毫,而下方作为落脚点最近的海床还有800米的距离。
抵达那个深度后武装的每平方厘米都会承受约80千克的压力,对于肉体凡胎来说这个压力不可谓不恐怖,但还是远低于武装为了抵御水压而锁死时的屈服强度。
只要能保证纳米机器人的供应就能比较轻松地下潜……
申启航试图说服自己这项作战并不危险,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不得不在五分钟内完成下潜和上浮的过程,这才是真正棘手的问题。
“佳蓉,收起来吧,我们要潜下去。”申启航看向一旁的陈佳蓉,她已经在左右肩膀唤出火箭弹匣,只等申启航一声令下就倾泻火力。
雷厉风行地态度很好,但并不适合用在此时此刻。
“那些纳米机器人用来替换装甲板作用更大。”申启航补充道。地幔窃取者全长3000千米,真正的主体都在海床之下,哪怕是把海面上这几十米的头部炸成齑粉也不过是伤害了它全身的不足万分之一。
“只要你有办法就好。”陈佳蓉稍微放心,且不论申启航为何会知道这么多关于面前海鬼的情报,自己对他无条件的信任使她选择不在这个危机时刻多问。
“联系围墙吧,他们也有必须要做的事。”申启航把目光转回地幔窃取者。
硬质化的身体却像是柔软的蠕虫一样蛄蛹着,抽取自地幔层的炽热岩浆在里面流动,从头部空洞流淌出的岩浆如同发亮的呕吐物顺着身体滑下。
这是攻击的前兆。
申启航大喝一声提醒陈佳蓉,不由分说就主动取消了互静电系统,转身拉住陈佳蓉的武装就往水中拽。
即便互静电系统水面作战是从第二代纳米武装才开始正式使用,但所有相关人员都不止一次被告知“水下是海鬼主场”的认识。
视野昏暗、行动不便,要么用驱出装置把海鬼逼出来,要么就避开战斗,总之在水下与海鬼战斗绝对是最下策的选择。
除非那是唯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