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3章 低头和下嘴
江东弊病,由来已久。
这是从孙家根子里面带出来……
这一次背叛的大戏,其实也并非是第一次上演。
因为背叛是孙吴江东政权的永恒旋律。
特别是孙权继承了孙氏集团之后,便是将背叛二字刻在骨头里,流淌在血液中。
孙权和曹操好过,然后说翻脸就翻脸,和刘备也好过,同样说背刺就背刺。和旁人结盟多少次,就有背叛多少次,只要利益到位,随时随地都可以撕毁合约。
孙权与刘备相比,他没有流离失所,寄人篱下,无立锥地的苦楚,与曹操相较,他也没有内部那种拥汉的尖锐矛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治斗争,可是在孙氏江东集团统治之下,似乎从来就没有统一过思想,没有共同的目标,有的便是背叛的传统。
在历史上,建安十三年,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封豕以养爪牙长达八年的孙权集团,其股肱,谋主们竟然在鼓励孙权向曹操投降。刘备也好,曹操也罢,几时出现过群臣推着君主投降这画面?刘琮倒是有过这待遇。
若不是鲁肃和周瑜力挽狂澜,孙权怕是刘琮第二了……
孙权当时真的就是差一点从『生子当如』,变成『若豚犬耳』。
江东从孙坚第一次登上舞台,以及孙策的开疆扩土,再到孙权上位的整个过程当中,整个孙氏政治集团运作模式,和曹操、斐潜的模式都不一样,也和历史上的刘备模式完全不同。
斐潜的地盘,在他入主之前,一半以上是贫瘠的,剩下的一半则是混乱的。
并州上郡一带,在斐潜最先到达的时候根本没有多少的人口,甚至连郡县都少得可怜。尤其是北地阴山一带长期被鲜卑侵占,还有像是白波马贼等等乱七八糟的流窜作案的小团伙。要人口没人口,要经济没经济,要耕田没耕田。
在人口方面,幸运,嗯,或是在斐潜的计划之中,董卓的迁都,带来了大量河洛的逃亡人口,后来关中大乱,又是补充了一批,这才让斐潜有了立足的基础。
在经济最初积累的过程中,则是通过董卓大量发行恶钱的信息差,从河东上党太原一带获取了当地豪强大户的大量物资,就像是后世北方老大哥倒下的时候,光一进一出的差价就可以暴富。
而耕田则还是多亏了南匈奴,要不是斐潜忽悠了於夫罗,让他派了大量的牲畜帮忙耕田翻作,光靠斐潜以人力开垦,肯定是没有办法迅速恢复上郡和平阳一带的田亩产量的,也就无法支撑后续的流动人口大量入驻……
至于后来的长安三辅区域,则又是另外一番的运作模式。
可以说,斐潜的这些方法,只有在当时当地才能有效,即便是有人想要仿制,也基本上做不到。这也是斐潜一直被大汉的士族私底下诟病谩骂,但是在许多公开场合依旧是不得不承认骠骑的功勋的原因。
没的说,换个人,换个时间,换个地点都做不来,这就是骠骑的能耐,要骂只能是骂骠骑的新政,骠骑的残暴,骠骑的贪婪等等,却无法否认骠骑的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对于大汉领土的收复和秩序的恢复……
然后曹操这一方面地盘么,则一半是他自己打下来的,一半则是别人送的。若是前期没有袁绍,中期没有荀彧,曹操说不得就要向刘跑跑学习取经了……
曹操是先小人后君子。
在曹操早期起兵阶段,小股东手里有个几百千余的士兵,若是有三五千就能算是大股东了,直接控制万把人可以毫不客气的当CEO了。
曹操早期的资本少,后来收了青州兵,就相当于自己带大量资本入股,CEO自己控股,占据绝大多数的股份,自然在公司里面说一不二,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但即便是这样,依旧还有小股东时不时的说三道四,叽叽歪歪,甚至还要篡权夺位,这如何能忍?
所以现在曹操热情的邀约各位小股东的妻子到邺城做客,并且表示他选择朋友绝对不会以他朋友的钱有多少为标准……
至于历史上的刘备团队么,早期在其入主荆州之前反叛的人不见得少,毕竟公司在破产边缘反复横跳,不是心大的绝对受不了。同时老板又是时刻准备扔下老婆跑路的惯犯,其手下员工干不下去了选择跳槽,也是人之常情。后来历史上刘备入住荆州,再获得了川蜀之后,那些中高层大部分都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留下来的老员工,除非极个别情况,都不会在好日子里面叛乱。
最后是孙家三口子,孙氏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真正的『入主江东』,顶多只能算是在江东有一块自己的地盘。早中期的孙坚在大西北闯关西,积攒了点原始财富之后转战江东,孙策则是仗着人狠话不多,跟袁术翻脸,生生的从淮扬一带的豪强手中抢了一块地。
除了自力更生的斐潜的北地区域之外,在大汉当时环境下,因为地方豪强已成气候,实力也是很强,所以大部分的诸侯都是通过和豪族的合作来统治其领地的,简单来说,豪族是股东,或者说是投资方,袁绍袁术曹操刘表刘备等等一系列的诸侯都是如此。
孙策未必是没有想过要和豪族合作,毕竟在他手下也有周氏,也有吴氏,还有张氏,朱氏等等豪强投奔,但是孙策当上了CEO之后,并米有继续和江东豪族好好商量,而是挥舞着大刀,『少比比,要就一起干,不要就去死!』
而孙权上位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孙策那么粗的棒子,于是那些曾经迫于之前那两个家伙的淫威,不得不投资给孙坚孙策的各大股东们,肯定是琢磨着是要找孙家的来好好的清算一二的,都盯上了孙权的菊花……
孙策死前,孙家是占有五郡的,但是孙策死后,其中三个郡叛乱。
孙权,或是吴老夫人,在关键时刻借了一根大棒子……
又是你,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