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时候应该也是周知非最为忙碌的时候,但谁让他是老板,一些杂事全部安排给小助理了。
他就可以乐得清闲,美其名曰可以认真的待在学校里上课。
只不过他现在都大四了,哪里还有什么课程安排。
等到10月份一过,他甚至连教室都不用去了,基本上都会去各大公司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
这对很多毕业生来说都是道难关,尤其是去哪个公司实习,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权衡。
毕竟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现在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同班同学,往后的境遇会各不相同往往就是在这一刻的选择就已经决定了。
当然,对于那些60分万岁的学生来说,有公司肯要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挑挑拣拣的资格。
之后的几天,随着各省市的剧院相继宣布将会演出《梁祝》,又进一步推波助澜了《梁祝》的热度。
而这样的作品,又怎么可能会不引起上头的关注。
然后在首次公演后的第三天,官媒就已经下场为《梁祝》发文。
共青团、华宣部等等有关部门,纷纷下场盛赞《梁祝》。
尤其是共青团称华夏的文化是包容的,是自信的,力挺【知非】,彻底扫平了某些阴阳怪气的声音。
毕竟在此之前,网络上还有不少带节奏的言论,称西方的乐器是在玷污国粹,你既然是国粹,就不能用西方的乐器。
这些言论看似是在为传统乐器发声,实际上是在搞对立,是在非此即彼的引发某种狭隘的情绪。
经常上网的童鞋就知道,这个世界只有两个国家,那就是华国和外国,继而拿自己的短处,去跟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长处进行比较。
紧跟着你就能看到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是完败的,然后产生了精美、精日的群体。
要说这些国家尚且可以理解,但是往后居然衍生出了精越、精伊、精菲,甚至连精印、精蒙都跑出来了。
网络万象,果然无奇不有,主打一个抽象。
而这次官媒的下场,也是在占领舆论的高点。因为你不占领,就会有其他人占领。
当然,以《梁祝》的质量,是绝对值得官媒下场。
像这次各个省市都开始演出,有些乐迷跑去剧院没有买到票,然后他们想着既然来都来了,那就看点其他的演出。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观众,都选择了去看戏剧演出。
所以《梁祝》除了带动跑去剧院看演出的人流以外,还进一步拉动了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越剧等等剧种的受众。
在这五大剧种里,之前只有豫剧能够自我造血,其他的四个都需要依靠国家补贴才能平衡。
《梁祝》的爆火,越剧更是接住了这个泼天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