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听闻他们各个部落之间也有仇,至少不应该让他们团结起来。”
王布犁的法子跟乾隆往死里用索伦兵差不多。
“嗯。”
朱元璋也明白这个道理,他现在派人去辽东招降女真人,投降的还是不多。
他准备在辽东的战事当中,让他们好好表现给与奖赏,树立榜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部落来投靠。
“到时候让他们去西北乌斯藏以及西南作战。”
听了朱元璋的话,朱棣连连点头,对于女真人这件事他是记在心上了。
“父皇放心,我定然不会轻易略过这件事的。”
朱棣则是再想着英国公张甫是谁,他一丁点印象都没有。
“安南之战打的也不行,数次平叛,一直都消耗朝廷财力。”
王布犁也提了一嘴:“前后用兵十万多,粮饷消耗了百万,真是败家,到了安南等地为什么不进行屯田?”
朱棣嗯了一声确实是没有如此做,反倒是一个劲的往那边运粮。
“我同那些使者聊过,他们那些地方的稻米几乎是插下去就能成熟,而且有些地方一年还会熟三次,完全可以稳扎稳打。
在那里控制大批量人员,同时扶持起亲明的当地人,让他们自己个去对付当地人。
这些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会比大明对当地人更加狠辣,没点投名状,凭什么给他们好处?
如此一来,他们之间相互厮杀的越发严重,大明才好占据更多的好处!”
王布犁完全没有顾及朱元璋说的什么不征之国,只是接二连三的给出建议。
朱棣连连点头,建议是这么个建议,可惜那个时候咱妹夫也不在了,想要问他,也是没什么法子。
“咱都说了安南是不征之国,难不成你在那里也发现了金矿?”
面对朱元璋的提问,朱棣也不知道自己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征服那里是个什么样的心里。
总之就是打了!
治安战这种才是最为耗费精神的,朱棣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在这种日久的百姓反抗当中,还是落了下风,最终不得不放弃。
主要是太费钱粮了!
“父皇,此事我也不清楚。”
“嗯,好好经营辽东,朕记得辽东也有金矿,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发现。”
朱元璋又给朱棣透了个底。
朱棣瞪大了眼睛,未曾想还有意外惊喜,今后就能往辽东就派出更多的探子去探查了。
“多谢父皇,儿臣记下了。”
“至于你迁都的事,其实朕早有考虑,它离大明的边境太远,应对蒙古人的袭击消息总是滞后的,可是一旦离开南京,便对更加富庶的南方控制弱了,他们那些人就会生事。”
朱元璋悠悠的叹了口气,北平面对边境线也实在是太近了,而且距离南方也很远。
这样不利于他控制,而且那些异族骑兵南下,直接就能冲破长城,攻打大明首都,那必然天下震动,受到极大的冲击。
如此一来,不利于朝廷的掌控,再加上修缮京杭大运河来供应北方粮食,那万一南方这群人上报灾害,没有粮食。
北方所需的海量粮食没有了着落,岂不是被南方这批士绅给卖了?
王布犁能明白朱棣迁都的意思,即北方是他个人的权力基地,他在叛乱和登基之前已经为保卫东北边境或征讨蒙古人而经营了多年。
他的权力和取得支持的基地位于北方而不在南京,他对南京颇为陌生。
所以他自然需要一个便于巩固其帝国的国都。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它具有压倒的优势。而它远离北方和西部边陲,永乐帝认为那里是最易遭受攻击之地。
最后,出于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北京优于其他一切地方:
它既可充当对付北方入侵大明的堡垒,又可以作为支持皇帝在北方执行扩张性政策的一切活动的中心。
另外,在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北京似乎是能够充分供养大批戍军和大量平民的北方的唯一大城市。
通过把北京定为京师,永乐帝就能够部分地实现他建立一个扩张的和外向性的帝国的幻想,这个帝国包括边陲和内地。
“黄河流过山河四省,这条河太容易闹水灾了,很容易就造成大批百姓流离失所,粮食供应不足。”
朱元璋叹了口气:“朕甚至能告诉你大明末期的时候,整个北方都很难有粮食产生,天灾人祸,连广东那地方都能下极厚的雪,你就说大明还能挺住吗?”
朱棣再一次被大明灭亡的事给镇住了,对于元朝灭亡他也听过不少消息,可实在是没有从他爹这里得到的消息更加让他震惊。
王布犁靠在沙发上,并没有搭茬,大明无了,老朱还能如此轻松的说出来,只能说明他知道这个消息很久了,心里已然是接受了,并不是刚刚得知。
朱棣深呼一口气,毕竟是他选择的迁都:
“父皇,难不成将来大明的北方都陷入了冰冻当中吗?”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