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346建文帝的改革

朱元璋发现朱允炆这个好孙子,完全是被那些儒家的夸讲给迷惑住了。

他们说这位皇帝又是孝子,又是仁君,称之为遵循儒士劝告和缓和明太祖苛烈行政的一位完美无缺的人物。

他娘的。

朱元璋愤愤的拍了下扶手,这帮狗日的读书人果然是想要借助建文帝的手,来反对咱制定下来的政策。

王布犁余光瞥了朱元璋一眼,果然如此。

朱元璋对于任用读书人当官后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这也是导致了在他临死前搞了南北榜案件,用来打压遍布朝堂的南人,结果等他一死,新帝周遭全都是读书人。

齐泰、黄子澄二人皆是朱元璋担任过很多官职,而且黄子澄是会元,又考中了探花。

同样齐泰也是解元,特别精于礼和兵法。

他在洪武帝弥留之际受顾命,以护卫皇太孙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参与国政。

方孝孺这个人早在四十来岁的初年就已经是声名卓著的学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闻名,未中过举。

年轻的时候是读书种子,年纪大了是儒家的代表,顺理成章就被建文帝给聘任了。

这三位儒家学者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

黄子澄和齐泰变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教育他。

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施,目的在改组大明的行政和加强皇帝的权威。

方孝孺是《周礼》专家,他发觉他所见到的是皇帝专制统治的缺点,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

不得不说这三人都是充满着理想的,奈何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

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朱元璋看到这里的时候,嘴已经撇的很难看了。

想不到朕老了的时候,竟然是把辅佐新皇的人选定为这几个人。

难不成王布犁他推辞了?

就算朱标死亡,新皇登基,朱元璋觉得辅政之人必有王布犁,这小子没有被朕重用?

还是他在今后的岁月当中,也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一心想要扶持朱棣上位?

毕竟前面他都能看到马皇后身亡的一丁点消息,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推测是有一定的正确的。

再加上这小子如今内神损耗,兴许是干不了太多的活。

朱棣却是摇摇头:“妹夫,三个书生又没打过仗,就能站在那么多武将头上指挥,怕是不行啊。”

王布犁清楚朱棣是不明白淮西文官集团被干掉只不过是胡惟庸案的开始,一直延续数年,直到后面干掉蓝玉等人。

大明还剩下多少能打的战将了?

“嗯,他们连赵括都不如。”王布犁接了句话茬。

建文帝即位以后,他对这几位儒家师傅言听计从,发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其意图是大大背离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

洪武十三年太祖因裁撤中书省而使中央一些行政机关被取消,它们在现在已部分地有所恢复。

制度被修改,以加强文官的行政功能和减轻政府的专制作风。

“娘的,他们怎么敢的!”

朱元璋这下子算是绷不住了,狠狠的拔了他的逆鳞。

他好不容易掀起大案,就是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统治。

结果这大孙子上位,还要恢复旧制。

过阵子他是不是要搞新大明!

跟大宋一个样,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啊?

为了贯彻这些改革,建文帝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提升为行政负责官员。

裁掉中书省以后,明太祖曾经决定,国家一切事务都必须由他一人作为行政首脑来裁决。

因此,翰林学士们和六部尚书只有建议权和在政府中执行命令之权。

当新皇帝召集这三位士大夫来“参国政”时,这种局面就结束了。

他们是实际地在管理政府。

这样做就极大离开了大明第一位皇帝所定下的制度。

因为建文帝的顾问们现在被置于在六部之上施政的地位。

他们现在又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极像从前某些王朝中的丞相的所作所为。

他们仅仅缺少丞相的头衔。

没有这个头衔只是形式上尊重明太祖的《祖训录》,因为《祖训录》是严格禁止任命丞相的。

朱元璋回过味来了,原来根子在这里,后面的皇帝有模有样的学到了。

“父皇,他们不尊祖制啊,公然违背先皇定下的政策!”

朱棣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为他自己将来起兵往回找借口。

“哎,话不能这么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一死,新皇帝就会有自己的执政理念,难不成老皇帝还能从陵寝里蹦出来制止不成?”

王布犁看似给解释了一遭,实则是火上浇油。

朱元璋的脸色十分难看,幸亏周遭比较昏暗。

朱棣见王布犁说话如此大但,也是点头,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说实在的,他现在很想知道自己率领八百人反推中央朝廷,死的有多么壮烈!

亦或者能够成功?

朱棣内心开始盘算着朝中的老将以及年轻一代的将领们,到了那个岁数还能不能活着,活着的年轻将领自己能不能打过?

其中沐英以及蓝玉这两个人作为对手,朱棣觉得还是认为有些为难的他。

“建文帝听了方孝孺的话把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加了一个侍中之职。

这种制度上的改变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

自从废除丞相之后都司(类似现代军区)比任何文官的品级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