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142请问,这屋谁叫雷洛啊

属实是我淋过雨,所以想法子给后来者撑伞的行为。

但因为在元末朱元璋被吏员迫害过。

朝廷给了治河民工食钱,但到了官吏手中,他们层层克扣,以至于死者枕于道,民工哀苦不断,最终用石人一只眼引发了造反。

朱元璋深知府官、州官、县官,府吏、州吏、县吏,一切诸司衙门吏员等人,初本一概民人,居于乡里,能有几人不良?

及至为官、为吏,酷害良民,奸狡百端,虽刑不治。

这些吏员原本是良人,但是只要他们当了官吏,沾染上权力,便会主动害民,为自己捞取更多的油水,杀也杀不尽。

这才是他最想提防的地方。

绝不能让这些蛀虫,坏了我大明江山的统治。

朱元璋自己注疏道德经的时候,自己个就得出了结论,重刑法能不能有效扼制人犯罪?

他根据实际而言,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严重刑法并没有使朱元璋得到他所希望取得的无可置疑的权威。

道德经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今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弃市,暮仍有百人为之!”

朱元璋是不惧怕杀人的,但杀了人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这才让老朱十分的心寒。

权力这玩意谁都想要拥有,一旦拥有了就不肯轻易的放手。

贪欲是万恶之源。

朱元璋有时候坐在宫殿里发愣的时候,就会想着那些被他杀了的官吏,总是想要用钱财去维护自己的圈子。

他们就是喜欢酒色财气,为了捞足油水,哪一个不是挖空心思的贪污?

朱元璋对那些只会读书的儒生感到十分的失望。

他又不想走上前朝以吏治国的老路。

大明王朝的权力架构是皇帝-文官-胥吏组成的。

奉行孔孟之道的文官集团,是老朱所不喜欢的集体。

但同样混迹于权力金字塔底层的大量胥吏,更是被老朱厌恶的集体。

以至于大量临时工为朝廷办事,他都不想给钱。

朱元璋对于手底下做事的官吏苛刻,也是从骨子里就看不上这群人。

但老朱没法子可以改变这一矛盾的状况。

打天下与治天下而言,还是后者更难。

皇帝与文官对于百姓而言是远在天边的,只有胥吏是近在眼前的。

若是胥吏是好,那百姓自然争相称颂大明朝好。

若是胥吏是坏,百姓便会再找出一个朱元璋来!

朱元璋不愿意百姓再找出一个新的李元璋之类的来顶替他的大明王朝。

胥吏的生存法则就是向百姓不断地索取,以此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年他还叫朱重八的时候,经常上门盘剥之人就是这帮胥吏。

故而老朱对胥吏的痛恨,更是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

可目前而言,老朱并没有足够的选择和经验,去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体制框架。

他也无法跳出这个框框来。

所以他不得不延续元朝的老路。

朱元璋刚刚借助空印案把许多本地人任职的地方官都给干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上的统治。

他又用外地人充当一把手去本地执政。

可惜到任的地方官员并不能足够了解当地情况,他们极大的可能会被本地胥吏所哄骗。

时至今日,朱元璋依旧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说到底,朱元璋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皇帝。

他只是一个有点政治意识的成熟老农民。

朱元璋深思了许久,便开口道:

“王典史,若是这些吏员狱卒为了挣钱,操纵词讼、教唆犯罪、陷害他人,故意把人抓到牢中,危害县里,该当如何?”

这让王布犁想起来当初被抓进牢里的姚广孝。

这种吏员绝对不会在少数。

为了挣钱,啥事不能干呐?

甭看老朱剥皮萱草,可依旧有许多人前赴后继的贪污。

王布犁想都没想:“有奖赏,那自然就有惩罚才算是公平,可以让大多数人都愿意维持这个规矩。

哪有光奖励不处罚,或者是光处罚不奖励的。

是吧,郭主事?”

对于王布犁的反问,朱元璋也不好回答。

他的行事风格,大多数都是光处罚不奖励。

甚至就拿鞭子抽你这些臣子干活,连饼都不带给画一个的。

“此事你若是想要办成,你还得提交给刑部进行审核,否则到时候就会说你私自处理,违反大明律。”

王布犁颔首,他并不会当场反驳郭主事,自己已经研究透了大明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本着张三法无禁止及皆可为的名言,王布犁自是要好好准备一番。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也容易栽跟头。”

朱元璋似是在说着王布犁,可也是在说着昔日的自己。

人一旦有老去的标致,就会不断的回忆往昔时的自己所作所为。

或者是在某些人身上发现自己当年的相同点。

尽管朱元璋不承认他变老了,可心态不会哄骗他。

朱元璋还没有在废相之后,爆发出惊人的工作狂属性呢,故而他是不会承认自己老了。

“郭主事言之有理。”

朱元璋之所以愿意让王布犁创新尝试,主要还是基于他现在是自己“家人”的缘故,使得王布犁有了可以区别于其他官吏的特权。

反正家里人折腾也就折腾了呗,当大家长的还能说啥,能宠尽量宠着。

老朱的儿子们混蛋事做的多了,他也只是训斥怒骂,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双标的很。

至于这个女婿如今有了为大明做事的心气,咱应该高兴起来的!

王布犁喝了口茶,便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