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孙权的嘱托

三国之大将军王 空心泪 1395 字 58分钟前

时光回溯到去年,那时的孙权心中已然明了,前太子孙和其实是清白无辜的。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悄然转动。

十一月间,寒风凛冽,孙权前往南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就在这庄重肃穆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病魔缠上了他的身躯。

原本,孙权在病倒之后心心念念着要将孙和召回京城,但这个想法遭到了来自多方势力的强烈反对。

全公主,这位深得孙权宠爱的女子,联合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等人,坚决地争辩道:“万万不可让孙和归来!”

他们的言辞犀利而决绝,使得孙权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召回孙和。

此后不久,在各方压力之下,孙权不得不忍痛割爱,废除了孙和的太子之位,并册立孙亮为新的储君。

如今,卧病在床的孙权已被病痛折磨得无法起身亲自处理繁杂的政务。

而年纪尚幼的太子孙亮,显然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承担治理国家这一重任。

如此一来,究竟谁能够成为孙权放心托付后事的大臣呢?

这个关键问题,瞬间成为了朝堂之上,众臣们热烈议论的焦点话题。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的争论和深思熟虑的权衡之后,朝中的众多大臣几乎一致地推荐了诸葛恪。

他们纷纷称赞诸葛恪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且对吴国忠心耿耿,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托孤重臣人选。

一时间,朝堂上下对于诸葛恪的呼声此起彼伏,仿佛只有他才能肩负起辅佐幼主、稳定朝局的历史使命。

但是,孙权本人对于诸葛恪那刚愎自用、自视甚高的性格实在是颇为嫌弃,心中始终存有诸多顾虑。

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会决定他行事的风格,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而像诸葛恪这样过于自信且固执己见之人,一旦掌握重权,是否能真正做到为国为民着想呢?

这让孙权不得不深思熟虑。

可就在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孙峻竟然挺身而出!

这位平日里并不显山露水的大臣,此时却表现出了对诸葛恪超乎寻常的信任和支持。

孙峻言辞恳切地向孙权进言,表示在当今天下的众多朝臣之中,若是单论能力和威望,的确无人能够与诸葛恪相提并论。

不仅如此,孙峻还信誓旦旦地立下誓言,坚决为诸葛恪作保。

他坚信以诸葛恪的才华和智慧,定能在此危难时刻担当起重任,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