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经验丰富的陶工

苏油笑得前俯后仰,几乎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边笑边拍大腿:“哈哈,七哥,你这歌诀,简直比我这江南才子编的还高出三重天!我这脑袋瓜子,今儿算是彻底服了!”

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味飘过,他们发现了一个卖包子的摊位。苏油眼睛一亮,豪爽地招呼道:“兄弟们,都饿了吧?来,先填填肚子,边走边吃!”

包子是酸菜馅的,几个孩子吃得那叫一个香,连嘴角都沾上了酸菜汁。苏油则在一旁,嘴角挂着几分玩味的笑,心里暗暗发誓:“哼,等哪天少爷我心情好了,非得让你们尝尝正宗的香葱猪肉馅大包子,那才叫人间美味呢!”

一行人说说笑笑,城门口偶遇了史洞修。于是,他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瓷坊。书坊的老于和他两个精壮的儿子,还有庄子上的史大,带着一群经验丰富的陶工,早已等候多时。

瓷坊前,香案上供奉着肥美的猪羊鸡,香烟缭绕,纸钱纷飞,铜炉火盆里的火苗跳跃着,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盛事助威。

走进瓷坊,苏油眼前一亮,磁窑已经被改头换面,泥码被整齐地封存在方形的陶匣中,如同珍贵的文物被精心保护。这些陶匣一层层地码放在窑内,宛如历史的阶梯,等待着时间的考验。

窑内的扰流板经过巧手改造,更加圆润流畅,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让气流在窑内自由穿梭,又不失温度均匀之美。

燃烧室更是被分成了多个区域,有的通风透气,有的填塞柴草控制氧气,有的则填焦炭以追求高温。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科学而有序,让燃烧更加充分,更加高效。

苏油对史大及其团队的智慧深感敬佩,他感叹道:“史大,你们这群劳动人民,真是智慧如海啊!只要给你们一个方向,你们就能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和提高,让设计变得更加完美。”

这时,苏油又转头看向了窑神像,那是太上老君的雕像,他手持炼丹炉,一副超然物外的模样。

苏油笑道:“嘿,老君啊老君,你就是我们的窑神,炼丹炉都能炼出仙丹来,你这炉子,自然也是煤窑、炭窑、陶窑、磁窑、砖瓦行的共同保护神了!”

在那幅被岁月轻抚的画像中,窑神老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感姿态跃然纸上,仿佛是从古老传说中跳脱出来的欢乐精灵。

他身着一袭斑斓的文官长袍,色彩斑斓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度,但那长袍之下,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老君的脸庞,竟如同深夜中最纯粹的墨,漆黑一片,又似刚从炽热的窑火边走来,带着几分烟火气与岁月的沉淀。

这抹黑,据说是无数次穿梭于烈焰与泥土之间,为匠人们祈福,与炉火共舞的印记。

更令人捧腹的是,老君的手中,竟紧紧攥着一串沉甸甸的铜钱,每一枚都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低语:“火光熊熊之时,便是财富与好运降临之日。”这串铜钱,不仅是窑火旺盛、瓷器精美的象征,更是对每一个辛勤耕耘于窑炉旁的匠人最真挚的祝福,寓意着每一次开窑都能迎来满满的收获与惊喜。

苏油站在画像前,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就像是一个发现了新奇宝藏的孩子。他的嘴角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心中却早已盘算起了无数个小计划,每一个都闪烁着狡黠的光芒。

但当他转身,面对周围虔诚跪拜的人群时,那张脸瞬间变得无比虔诚,仿佛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在诉说着对窑神的敬畏与感激。

他随着众人一同跪下,每一次叩拜都显得那么真挚而有力,仿佛在这一刻,他不仅仅是在向老君祈求,更是在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与坚持对话。

周围的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在这个看似虔诚的少年心中,正编织着一个关于创新、关于挑战、关于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宏伟蓝图。而那幅充满创意与想象力的画像,不仅是他心中窑神的模样,更是激发他不断前行的灵感源泉。

礼拜的钟声悠悠回荡在空气中,渐渐消散,史大像一位虔诚的祭司,点燃了一把希望的火种,将窑炉唤醒。火焰如同被赋予了生命,迅速攀爬,舔舐着每一寸窑壁,很快,整个窑炉内便燃起了一片璀璨的火海。

焦炭在火光的照耀下,犹如沉睡的巨龙被唤醒,它们稳稳地吐露着炽热的气息,为这场瓷码的诞生仪式提供着最稳定的能量。这不仅仅是一场火焰的舞蹈,更是对古老工艺的致敬与革新。

史大面前的,是两座庞大的磁窑,一大一小,宛如守护神般矗立。这一批次的瓷码,足足有七万多枚,它们将在这两座窑炉中经历火的洗礼,重生为精美的艺术品。

史大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紧紧锁定着炉火,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另一边,苏油则像一位严谨的导师,向张麒等几个年轻人传授着规矩与智慧。

他轻声细语,要求他们认真观察,有任何疑问都先记下来,待开窑后再一同探讨。整个现场,除了苏油偶尔的低语,再无其他声响,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这两座磁窑,经过苏油的巧妙改造,已经脱胎换骨,与后世的馒头窑无异。在燃料与结构上,它们甚至超越了许多后世的柴窑。加上史大那超乎寻常的技艺与经验,苏油对这次烧制充满了信心。

此刻,窑炉内的温度并不算高,对于史大这样的老手来说,这简直是小菜一碟。随着时间的推移,夜幕悄然降临,而窑炉内的瓷码也在火光的照耀下,逐渐完成了它们的蜕变。

终于,当最后一丝火光熄灭,一匣匣精美的瓷码被陶工们小心翼翼地送了出来。当陶匣被缓缓打开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洁白如玉、精致无比的瓷制印码。它们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静静地诉说着着火的辉煌与匠人的智慧。

苏油对这批瓷码的要求极高,同料、同工、同炉,力求将公差降到最低。老于带着两个儿子,像检验珍宝一样,用百分尺仔细测量着每一枚瓷码的大小。

结果令人振奋,大多数瓷码的误差都在厘级以下,最大也不过零点三毫米。

苏油笑得前俯后仰,几乎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边笑边拍大腿:“哈哈,七哥,你这歌诀,简直比我这江南才子编的还高出三重天!我这脑袋瓜子,今儿算是彻底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