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清明前的机场扫墓经历

季云的故事 刘季云 2576 字 2个月前

一 扫墓活动

随着春天的到来,去长春机场的烈士陵园扫墓,是学校每年都要带领同学去做的。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时刻。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长春机场附近的烈士陵园扫墓,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传统活动。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学们穿着整洁(那时没有校服),脸上洋溢着庄重而期待的表情。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外出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回顾。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排队步行前往烈士陵园。一路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陵园的历史背景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这些故事,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同学们的心房,激发着他们的爱国情怀。

抵达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耸的纪念碑,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成整齐的队伍,缓缓走向纪念碑。他们的脚步虽然轻,但心中却充满了敬意。

在纪念碑前,学校领导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强调了扫墓活动的意义,以及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领导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唤醒了同学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

随后,同学们开始了扫墓活动。他们轻轻地擦拭墓碑,细心地清理周围的杂草,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他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扫墓结束后,同学们在陵园内举行了一场纪念仪式。他们手持鲜花,依次向烈士们献花,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敬意。鲜花在春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对烈士们的无尽怀念。

在纪念仪式上,同学们还进行了诗歌朗诵和歌唱,用激昂的声音,表达对烈士们的崇敬之情。这些诗歌和歌曲,如同一股股力量,激励着同学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陵园内自由参观,他们仔细阅读每一块墓碑上的文字,了解烈士们的生平事迹。这些文字,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的心灵,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通过这次扫墓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习了历史,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要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返回校园的路上,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讨论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们知道,这次扫墓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纪念,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一次精神的升华。

随着春天的到来,同学们的心灵也如同大地一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未来的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有责任,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 长春机场的战役

1948年,中国东北的长春,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因为战争的阴霾而变得萧条和紧张。那一年,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十几万大军云集在长春周围,长春的对外陆路交通已完全被我军所控制,只剩下大房身机场这一条空中通道与外界相连。机场成为了解放战争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解放军为了解放这座城市,首先必须占领机场,以确保切断敌人的退路。

对国民党长春守军而言,保住大房身机场,就是保住了他们“固守待援,相机出击”的资本,也保住了他们的希望。保长春,首先要保住机场。对我军而言,夺长春,首先也要夺下大房身机场,如果不先夺下机场,不论对长春采取强攻还是围困,敌军有空中通道的支援,都增加了解放长春的难度,甚至可能出现的是虽然我军拿下了长春却让敌人跑掉了,没有达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对整个东北战场不利。敌我双方在大房身机场的争夺上

都投下了血本。

1948年3月10日,驻吉林的国民党第六十军及省市政府人员撤退到长春,蒋介石随即电令郑洞国“固守待援,相机出击”。4月初,“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从沈阳来长春视察,要求长春守军务必控制好机场,与沈阳保持交通联系。郑洞国、李鸿、曾泽生、尚传道等在长的国民党军队、地方要员察看长春市区四周的防务之后,认为城防工事基本可靠,但大房身机场孤悬在城市圈道之外,经常遭到我军炮火袭击,应当加强控制。在郑洞国“加强工事,控制机场,巩固内部,抢购粮食”的16字固守方针中,控制机场便排在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