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佑二年三月初一这天,在历时七个月左右,整个宋军除北部战区外,其余四大战区的统帅将领和精锐部队纷纷在岳台集合,准备誓师出征。
而韩某人为了以示自己报国之心,竟然主动抬上了自己的棺材,暗含‘不取燕云,势不还朝’之意。
见此,整个汴京城上下都被韩明如此坚决的性情所感染,赶到了岳台观看誓师大典。
哲宗小皇帝和王珪率领的满朝文武官员则是心情各异,或是激动,或是担心,或是眼含热泪,默默注视着这支由四大战区下辖多路军队组成的十八万精锐大军。
同时也是自英宗时期军改后,大宋近十数年积累的全国精锐部队。
在韩某人的率领下,顶着初春时分略显冷冽的寒风,唱着改编自后世的嘹亮军歌,神采奕奕的开拔赶赴宋辽边境。
为了鼓舞士气,誓师北伐的檄文,是由韩明亲手所写,宋哲宗赵煦这个小皇帝亲自朗读。
“檄谕燕赵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自唐祚倾移,辽以北狄入主中原,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
“...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这份北伐檄文,是韩明从元末朱元璋出兵北伐蒙元时所颁布的《谕中原檄》中获得灵感,改编的一部分。
为的就是坚定全国北伐之意,举全国之力一战而定燕云,收复丢失百年多的故土。
当韩明身着一袭紫袍,头戴长翅帽,外套一件黑色披风缓缓登上祭天誓师台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这位宰辅的风姿所折服。
来到近处,韩明跪在哲宗面前双手去接皇命旗牌和北伐大元帅印时,这位小皇帝看着鬓角微白的中年人,不由得眼圈一红。
随后郑重其事看着对方说道:“老师,这一去,您一定要回来,明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