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职送达此信,并未完全明了详细内容。”

这一句话说出后,众位臣子终于领会到此次报告的重要性不在于遇袭而是对羌人的平定。

……

关于为什么赵白先知道陇西的消息:这是因为他在地方拥有自己的情报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类似的消息;而正式军事急报,则需要等到事件处理后由官方发出。

“我儿无恙。”

高台上,秦王阅毕手中书卷微微点头示意满意。

负责递呈密奏的武士已经被安排领奖休整。

“陇西之战已初见成效,大多数叛乱已经瓦解。

公子扶苏与嬴彻遇到攻击也只是小股流寇所为。”

“现已有对应方案,众卿请放宽心吧。”

秦王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可反驳的力量宣布道。

李信如果无法在陇西平复局面,恐怕大家都会坐立不安的。

"陛下,请问是采取了什么样的平乱方策?"

一向直言不讳的杨端和立刻追问道,并流露出几分急切和跃跃欲试。

“抚恤政策。”

这两个字如重锤落地,在朝中引起了强烈的波澜——文武两派都沸腾了起来:“不妥啊陛下,”

“自秦国治理陇西数十载以来,羌人反复无常全国上下人尽皆知,怎么可能仅靠安抚就能解决问题。”

“李信不懂战争就算了,连维持基本秩序都做不到也太让人失望。”

“下臣杨端和恳请您允许亲自挂帅出战。”

显然不只是杨端和一人有这般情绪,几乎每个臣工内心都在喊:大秦国一直以实力立足天下,面对内乱居然要用这种软性办法?

而此时,另一位大臣——三川郡守赵怀真经过片刻思考说道:“圣意深谋远虑,我等应慎重对待此事。”

他继续解释到:“我们应看到,用温和方式解决当前内部纷争不仅符合长远利益而且有利于将来对抗外患。”

相较于只会叫嚷出征的杨端和,赵怀真的战略眼光更为高瞻远瞩。

考虑到西部边陲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现在稳定西北才是关键”

,这一点正是当今天下所需的大局观。

李斯也不禁暗暗称赞其见解,假如没有遇见柳白的话,赵怀真确实能成为一位能够扛起国家重任的人,虽称不上独当一面。

随后,始皇看着两人,命令侍从取来奏折让顿若宣读:

陈凯目光一转,立刻读懂了王铭的意图。

说穿了,这根本不是一道令人头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