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回应争议

陆远教授的观点很快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许多学者认为,历史的严肃性和趣味性并非水火不容,尤其在当下,如何让历史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方圆的写作,虽然带有戏谑的风格,但并没有失去对历史尊重的底线。

华清大学的另一位历史教授,专攻明史的张毅教授,同样站出来表示支持方圆。他在一篇评论中写道:

“历史的严谨性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历史传播的多样化。方圆的《明朝那些事儿》在保持轻松的同时,依然尊重了历史的基本事实,虽然在某些细节上或许存在戏剧化的处理,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我们不能因为一部作品的风格不同,就全盘否定它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认为方圆的作品为当代年轻人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张毅教授的表态同样赢得了许多学者和网友的认同。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历史不应该只由学术圈独占,而是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给大众。方圆的作品虽然不是严格的学术着作,但它的存在为历史的普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陆远教授和张毅教授的支持下,方圆感觉自己有了更多的底气。面对网络上的纷争,他决定站出来,正式回应这场风波。

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长文,标题为《历史的严肃与趣味:一场可以共存的对话》。文中,他首先对宋志宏教授的批评表示尊重,并承认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地方为了增加趣味性而简化了历史的细节。然而,他也强调了自己写作的初衷: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从小就对明朝的历史充满了兴趣。但我也深知,很多人对历史的印象是枯燥、无趣的,尤其是对于没有历史背景的年轻人来说,厚重的历史书籍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我希望通过一种轻松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趣味性结合起来,让更多人能够在笑声中了解历史。我的作品并非学术着作,它更像是一种历史普及读物,是为那些原本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

方圆的这篇回应得到了大量网友的支持,许多人表示理解他的写作方式,并对他坚持创作的态度表示赞赏。与此同时,陆远教授和张毅教授的支持也帮助方圆在学术圈中的声誉得到了巩固。虽然争议仍然存在,但方圆的回应和学术界的支持让这场风波逐渐平息下来。

这场关于历史书写方式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期望的多样性。严谨与趣味,学术与大众,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实际上可以在历史传播的过程中达成某种共识。正如陆远教授所说,历史不仅仅是学者的课题,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方圆的《明朝那些事儿》在争议的风口浪尖上继续连载,然而,这场风波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热度,反而让它的关注度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多的读者涌入他的微博,讨论作品的内容、风格和历史视角。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激烈的讨论让这部作品不再只是一本网络连载,而成了一场文化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方圆的手机提示声不断响起。正当他准备回复几条评论时,俞妃语的来电打断了他的思路。

“怎么老是有人质疑你,攻击你啊?”俞妃语的声音透着一丝不满,带着些许愤愤不平。

方圆笑了笑,语气带着几分调侃:“树大招风嘛,况且我还这么年轻,难免会被有些人看不惯。再加上文人相轻,这种事不稀奇,有时候光凭作品还不足以说服所有人。”

俞妃语沉默了片刻,声音中带着些许担忧:“可是他们说得那么难听,明明你的书写得这么好。我看了那些评论,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认真看完你的书,就在那里瞎喷。”

“你啊,别太上心。”方圆轻声安慰道,语气中满是宽慰,“你不也有很多‘小黑子’?那些网络喷子比我遇到的还多多了。你都能这么淡定,我这点质疑算什么。”

俞妃语听到这里,忍不住笑出声:“你说的也是,不过我还是觉得替你不值。你明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却被人抓住细枝末节来批评。”

方圆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释然:“没办法,历史题材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大家的立场不同,意见也就随之分化。有人觉得我写得不够严肃,有人则喜欢我这种诙谐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我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俞妃语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道:“你倒是看得开。要是我,估计早就上微博直播怼人了。”

方圆忍俊不禁:“那还得亏你是歌手,不用每天跟一堆历史学家理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俞妃语轻笑着回应:“可不是嘛!对了,三国剧组的张导特别

陆远教授的发声,让这场争论出现了转折点。作为一位在学术界有着深厚造诣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他的发声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而陆远在文中对历史传播方式的思考,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