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拿铁吧,谢谢。”
“OK!”
李立文点点头,随后让孙继飞去准备。
“李先生,那我们采访正式开始?”
“可以!”
“OK!”福尔斯整理了下衣服,然后正色道:“李先生,首先恭喜您,又一次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谢谢。”
“目前,许多人都说您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关于这一点,请问您有什么看法。”福尔斯问道。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看法。我认为‘最伟大’这样的评价应该留给历史去评判。我只是一个作家,我的工作就是写作,尽可能地把故事讲好。如果读者喜欢我的书,那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奖赏。”
“至于‘最伟大’这样的称号,我并不觉得它对我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更关心的是我的下一部作品能否写好,能否受到读者的喜欢。”
福尔斯:“您真的很谦虚。目前,您的小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售出了近3亿册,是目前销量最高的作家。我想,在销量方面,称您为‘最’,是毫无争议的。”
李立文哈哈笑了笑,没有说话。
福尔斯:“李先生,您能否分享一下您写作的灵感来源?”
李立文:“灵感来源嘛,其实很广泛。我平时会阅读大量的书籍,关注社会新闻,也会旅行去不同的地方体验生活。我认为,一个作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观察,才能创作出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至于我自己的故事,很多时候是来自于我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福尔斯:“您提到历史事件,那么您在创作《活着》时,是如何处理那段沉重历史的呢?”
李立文:“《活着》这本书,确实是以华国近代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在写作时,我尽量保持客观和真实,同时又不失文学性。我想要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情感——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对苦难的承受能力都是共通的。”
“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理解他们的选择,从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福尔斯:“李先生,您认为文学作品对于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立文:“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启迪人们的思想,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成为这样的存在,不仅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个《时代周刊》的采访大概持续了三个半小时,在结束后,福尔斯掏出了一本《活着》,对着李立文说到:“李先生,可不可以给我签一个名?”
“当然可以。”
接过书时,李立文能够感受到,这本书有许多阅读痕迹,显然被翻阅了无数次,然而,同样明显的是,这本书被主人保护的很好。
在书的封页,李立文认真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
11月3日,米国《时代周刊》发布了最新一周的封面人物,正是华国作家李立文。
在图片中,李立文身着黑色的西装,面带微笑,肘部放在面前的桌子上,两手相互交叉,置于下巴下面。
在他的左侧,放置了一个代表福尔摩斯的烟斗,在他右侧的,则是一个代表霍格沃茨的分院帽。
在他的身后正中央,分别挂着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亚洲文化大奖的证书。
在他身后两侧的书架上,则摆着着李立文目前的所有书。
《时代周刊》给出的标题是:
“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李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