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生态系统逐步稳定并初具适应性之后,人类联合科学联盟决定启动新一轮火星移民计划。
经过数年的数据积累和对火星智慧的深入理解,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的生态系统已经具备足够的韧性,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人类的生活设施。
艾伦再次被任命为火星基地建设的总负责人,他的任务不仅是保障移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通过新的技术与生态理念,在火星上建立多个类型各异的基地,从而为更大规模的移民做铺垫。
“这次建设将以生态共生为核心,所有基地的建设将融合火星的自然节奏,确保我们不会干扰火星智慧的生态平衡。”艾伦在会议上坚定地宣布,强调新基地的设计原则。
科学家们将新基地分为多个功能区,第一个要建设的是生态居住基地。这是专门为移民设计的生活区,采用模块化的建筑设计,每个模块都配有空气过滤系统、湿度调节装置和生态舱。生态舱内种植了火星适应性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空气,还能部分净化水源,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生态圈。
生态居住基地位于火星的赤道区域,这里温度相对稳定,湿度较高,是火星气候最温暖的地区。居住区的建筑风格与地表环境完美融合,半嵌入式的设计既可以隔绝昼夜温差,又能有效减少风沙的侵袭。每栋建筑的顶部设计为透明保护罩,能够捕捉阳光,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光线。
“这个生态居住基地将容纳约500名移民,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与火星生态形成共生的关系。”艾伦向移民们介绍道。
生态居住基地的模块化设计使其能够随时扩展。每栋居住建筑可以根据需求增建新的生活舱室或种植舱室,以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移民需求。这一设计不仅灵活,还能逐步扩大火星的人类适应性区域。
火星上最关键的资源是水、氧气和矿物质。为了保障移民的长期生存,科学家们决定在极地和高矿物区分别建立资源采集基地,这些基地将通过先进的采集和净化技术,为火星移民提供充足的资源。
位于火星的极地区域,采集站通过钻探设备深入极地冰层,提取冰冻水源。冰层经过提取、净化、转化为饮用水,再输送至各个居住基地。科学家们在采集站旁设置了水循环系统,确保每滴水都能被最大化利用,减少对冰层的消耗。
利用火星土壤中的矿物质和二氧化碳,通过电解反应生成氧气,满足基地内部的氧气需求。氧气制造站设备经过高密封处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不会泄露,避免对火星生态造成干扰。
位于火星矿物密集的峡谷地区,采集站通过机器人进行无人工操作,提取火星土壤中的铁、镁、硅等矿物质,用于建筑材料和能源的生产。所有采集过程均由中央控制系统监控,确保资源采集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