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实封

假如朱棣是个外姓藩,怕不是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就要如秦一样,二世而亡了。

既然王朝周期中总有一劫,让与外姓不如让与自家。

当然了,有能的君主会尽可能的找到平衡点,不让其失衡。

无能的话,只能期待天降猛男了。

而不进行实封,无论是汉末的州牧制度还是魏国的都督制度,说白了都是割据的军阀,一旦朝廷失去对他们的掌控力,同样天下大乱。

司马家某种程度上也算有些功劳的。

试想一下,历史上如果王凌、毋丘俭、诸葛诞三次叛乱有一次成功,会造成怎样的结局?

噢,原来打进洛阳就能权倾朝野!

各地军头说不定就会动起歪心思,吴蜀两国更在一旁虎视眈眈,再次掀起一场天下大乱都有可能。

这与八王之乱不同点只在军阀们的身份罢了。

夏侯献对实封诸侯王一事是有过细细考量的,他觉得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并非要完全怪罪在封邦建国之上。

毕竟封国又不连成一片,又封大国小国之分,每国不过千余守军,就算加在一起也很难与洛阳中军抗衡。

究其缘由,应是源于诸侯王的出镇制度。

司马炎早期做得还算不错,诸侯王们都没有去封国就藩,集体留在洛阳。

但到后面诸侯王不断出镇,例如:

安平王司马孚,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

拜东莞王司马伷为镇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徐州诸军事。

拜汝阴王司马骏为安东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豫州诸军事、

等等...

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司马伷、司马骏这种人品和才能皆良的帅才,但诸王们不断以都督身份出镇各方,外加宗室尊贵的身份,久而久之便逐渐脱离的朝廷的控制。

这才是八王之乱的根结之一。

夏侯献领着元姬继续在庭院里逛着。

“我是这么想的。”

“首先藩王出京就藩与否要听朝廷诏令,藩国的选择我也会有所考量,比如扬州都督区背靠梁国汝南郡、谯郡。那某王的封国就可以是汝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