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把这些问题归咎于底层百姓,是因为底层百姓的不知足、不努力造成的,可实际情况真的这样吗?”
刘恢听到荀彧的话,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清代方苞的《狱中杂记》记载:即将执行死刑时,行刑者先在门外等候,他的同伙先进去索要财物,如果犯人富裕,就找他们家属谈,如果犯人贫穷,就找他们本人谈,对凌迟处死的犯人说:“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这种合法祸害别人的能力,便是官吏的合法伤害权,是古代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纬度之一,整个社会财富都要据此逻辑进行分配再分配,在这些掌握了合法伤害权的古代官吏眼中,老百姓形同鱼肉,这也是“鱼肉百姓”一词的由来。
明朝的张居正是当朝最能干的大臣,深知官场各种弊端和权谋,圆滑的游刃其间,几乎凭一己之力实现了所谓中兴。
然,身居高位、聪明绝顶的张居正,讲起官场小吏的故事,也是心怀畏惧。
军队里的军官升官发财、论功行赏主要取决于沙场斩获的首级,作假冒功可是杀头大罪。
兵部有个小吏,故意把一份报告上的一个数字洗去,再填上一个同样的数字,然后拿着报告让兵部官员看,说字有涂改,按规定必须严查。
将校们得到消息大惊失色,忙不迭贿赂小吏,收了贿赂,小吏又改口说,字虽有涂改,但仔细检查,发现和原来一样,并无作弊,于是兵部就不再追究。
张居正感叹:军官们在战场浴血奋战杀敌,但升降富贵,命运却有相当程度捏在这个小吏手里,他的官职虽小得微不足道,可你不行贿他行吗?
刘恢想起这些事情,并非这种事情只有明清才有,而是历朝历代这种属于正常普遍现象。
“文若,你想过这是为何?”
荀彧原先也很迷茫,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朝廷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辽东从第一天起就杜绝这种现象,现在,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殿下,从根本上讲,是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了不同官场形态。
中原朝廷的官吏没有制衡,他们掌握着下面所有官员的升迁调动。
下面的人想升官,只得去巴结讨好他们,乡里的基层官员巴结县官,县官巴结郡官,郡官巴结朝廷大员,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