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明朝科考的反思

张凡仲想一想那些能说。

“陛下,只不过大明这是考过了就当官,臣的家乡则是学生通过类似乡试的考试过后都要进入国子监这样的最高学府继续学习。这些最高学府我们称为大学,里面的专业分科更加详细。这些学生就在大学里学习这些专业知识。”

张凡仲拿起相机道:“陛下,这个地方称为镜头,是玻璃的。要研究出清晰度更高的镜头,需要学习材料学、光学等专业的学生共同研究。”

张凡仲说完把相机放下又抓起相片道:“这个相片则需要学过更多专业的学生进行研究。”

“张卿,你知道朕现在想到了什么?”

“陛下,想到了什么?”

“朕想到了大明的科举。”

大明的科举就是一个奇葩。

科举自隋朝始也有过十科同考的时候,唐朝时的常科科目也有五十来科,还有制科科目。到了明朝则只有进士一科,只考经义一门。

科举的考试科目,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人才需求。围绕这个需求,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

隋朝至今,历史发展了几百上千年,到了大明,朝廷需要的人才只剩下了能读书认字这一种人才。

随后的大清沿袭了大明的科举制度,偶尔有两次临时招考的科目,也是翻译等这样与科学技术无关的科目。

所以,中国在清末时被西方列强欺辱,其根源就是朱元璋制定的这个科举制度。

很多人怪罪大清女真人的野蛮不重视科学,使得中华落后挨打。其实看看大明就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时不论是假如明朝没有被灭还是大清,结果都是一样。

只不过以朱家人的尿性,被辱国一定会,割地或许不会——最多是另一个姓朱的皇帝吊死。

朝廷只需要文官,只需要读书认字的人才,有机会学习的人都去啃八股文了,哪里有科学存在的基础?

朱家执掌中原大地二百多年,这期间与西方科技拉开的距离完全能说明问题。

总之,明朝时科技发展的停滞是明显的,有明一朝科举设置的科目只有进士一科只考经义一门是根本原因。

明末时,不说曾经造过的大福船已经造不出来,就连一般的造船能力也在下滑。

明末时,倭国在大明购买的朱印船载重只有12 万斤( 480 石, 72 吨)同期暹罗(泰国)卖给倭国的朱印船载重80 万斤( 3200 石, 480 吨)。

这特么在造船上连暹罗都不如了。

所以,大明该不该没?该!只是白捡了大宝的女真人也没看出来原因,一直到亡都跟大明一样只有进士一科只考经义一门。(也有过翻译等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