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大百越?拿捏!!

这个视频是始皇大大昨晚看到的,由于时间太晚没来得及看,要知道他现在的秦朝是处于人均吃不饱饭,甚至是没饭吃的情况,而这个国家早就实现了脱贫甚至是人人都可吃饱穿暖的现状,他想知道现代的治理者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各朝代还在工作的帝王们看到始皇大大打开的视频,纷纷停下手里的笔,抬头看向天幕,如果能把温饱问题解决,怎么不能争一争千古一帝的名号!

想着这个称呼,各朝代帝王的眼珠子瞪的更圆了,始皇你快点打开,不要耽误我们做卷王的速度!

视频一打开是一位老人,带着勋章,始皇大大看之前的视频知道,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华夏的杂交水稻之父,秦始皇对这位老人很是钦佩,凭借一人之力养活了整个华夏。今天就看看这水稻究竟是怎么种出来的。

【视频开始之前,我想问一句,你的长辈有和你讲过挨饿的故事吗?】

视频想起来,天幕下的一些战乱朝代的百姓,穿着打着很多补丁的衣服,还有喝着水充饥的人们。

“娘亲,我饿!”一个小女孩看着天幕,又看向身后的母亲,这位母亲流着泪紧紧的抱住自己的女儿。

【就拿1942年河南大饥荒来说,这是战时中国最大的灾难,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挨饿的时代,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实际上,这一切都离不开杂交水稻的成功。更离不开袁老。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袁老与杂交水稻的纠葛一生!】

【要说起袁老第一次与杂交水稻结缘,时间还要回到1960年,当时正在田里工作的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的水稻,相比其他水稻更大更饱满。此时一个想法出现在袁老脑海中。要是把这株水稻的后代培养出来,岂不是能养活全国的人啊!于是当即决定将其收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到这,各朝的官吏还有农家学子们纷纷拿笔记起来,这可是现场抄作业的机会啊!傻子才会错过!

【并为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鹤立鸡群’!】秦始皇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想着这位袁老也是一位可爱的人啊!

【到1961年春天,他迫不及待的把鹤立鸡群种到了地里,可他的后代长大后,却让人大失所望,因为这些后代个个都是歪瓜裂枣,按理说,这么优秀的基因生下的后代,不应该是高大上的吗?怎么会是矮矬穷呢?袁老痛定思痛,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他的后代是‘杂种’。也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

听到这各朝代的百姓们一脸茫然,杂交是什么意思,字他们是听懂了,合一起咋听不明白了呢!

【那么问题来了,大自然能孕育出鹤立鸡群,那为什么不能人工培育呢,没想到这个想法改变了至今的粮食生产体系,可水稻这东西不像人类,它是雌雄同株,通俗点说就是一个杆子上既有男也有女!而且他们还很恩爱,属于那种至死不渝的,它们生的孩子呢,也很恩爱,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近亲结婚’的行为,那肯定会导致畸形、变异等一系列问题。】

大唐

李世民听到近亲结婚,震惊的看着天幕,他和观音婢打小就认识,难道是因为这个问题,所以他们生的孩子也出现了这个天幕说的问题吗?

想到这不禁手脚发凉,眼神惊恐的看着观音婢,准备等天幕结束后给清瞳发私信问问。

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其他朝代的人,也纷纷给清瞳私信询问。

秦始皇听到这大概也了解到这株鹤立鸡群的问题,对于近亲结婚这个,他倒是不怎么在意,秦朝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了严禁近亲结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家族内部通婚,?避免朝中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时候,袁老就想,如果要改良这个问题,就要找到那种天然的雄性不育株,简单来说,就是雄性不育或者雄性死忙的稻株,也就是只有健康雌性的稻子,只要有这种稻子,在给她找个强壮的老公,不就可以培育出更好的水稻吗?】

【思路是有了,但是这种雄性不育株,在当时并没有科学家发现,说不定就没有,但袁老不信邪,于是就在夏日炎炎的水稻间苦苦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64年的夏天袁老的放大镜里出现了一株雄性接近枯萎,而雌性完好的水稻,兴奋之余的他立马带领团队开始试验,期间经逐穗检查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但奇怪的是,在后面的几代,又成了歪瓜裂枣,那问题出在哪呢?】

【袁老认为,可能由于水稻的采样都在湖南,还是会有近亲结婚的风险,于是他决定去云南收集雄性不育株,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后来又去海南,经过筛选,终于找到一株完美的野生雄性不育株,专业术语叫花粉败育普通野生稻,简称野败,他的发现让人工杂交水稻的成功进入了倒计时,次年,得到国家支撑的袁老带领团队又开始了一次研究,加上全国众多科研单位的支持,他终于成功了。】

【1973年袁老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运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老领导的课题小组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