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山里人遇到麻烦了

梁东亭走的时候,一卡车西瓜已经卖掉了大半。

托李龙的福,今年编抬把子、扎大扫把,包括现在的挖锁阳,家家户户都有点现钱。再不说,块儿八毛钱还是能拿出来的。一公斤西瓜三分钱,五十公斤也就一块五毛钱。

队里户数虽然不多,但知道是下野地的西瓜,而且梁东亭直接在卡车边上捶开好几个西瓜供大家品尝,那西瓜的确好,吃了还有不买的?

你半麻袋我一麻袋,大半车西瓜就卸完了。

“真没想到,我从下野地拉过来,一路上卖的瓜还没你们队上卖的三分之一多!”梁东亭感慨的说,“你队上人也真是有钱。”

“嘿嘿。”李青侠原还想夸一夸李龙的,不过还是忍住没说。

“行了,瓜卖差不多了,今天我得往回赶了。”梁东亭说道,“后面老哥有空去下野地,我招呼你,保准让你满意!”

“行哩。”李青侠说道,“有空一定过去。”

卡车离去,李龙说道:

“我去马号休息一会儿,下午过来下网。”

“快去吧,今天你累坏了。”梁月梅说道,“也多亏你了。”

没李龙的话,她回来做饭不知道到啥时候了。毕竟杜春芳整治不了这大锅的饭。今天能看出来,梁东亭是非常满意。

大卡车出了苇湖,看到前面有人提着麻袋拦着,梁东亭有点纳闷,车停好后,他还没说话,就听前面人问:

“卖瓜的吗?下野地的西瓜吗?”

“是啊。”

“我们买瓜。”

梁东亭大喜,然后就明白过来了。应该是他们听到了大喇叭里的喊声过来的,这送上门来的生意肯定是要做的。

下午李龙去下网,回来的时候,又有人送来了锁阳,他自然是要收的。

而这个时候,山里哈里木他们骑着马来到了冬窝子这里。

他们已经去过李龙的木屋了,那里门锁着。

“李龙不在,我们现在带的馕就只够吃到明天,”一个年轻人对哈里木说,“哥,你说怎么办?”

“我们等两天,如果李龙不来,我们就下山去换皮子。往年不也是这么干的吗?”

“往年是这么干的,但有了李龙,觉得很亏啊。明明能换更多东西的,结果就那么一点儿。”

“别那么多话了,等两天再说,说不定李龙就上山了,到时把皮子鹿角交给他,剩下我们就好好打草就是了。”哈里木倒不是很担心,他带着枪回来的,大不了去打两回猎,打点动物回来吃也没事。

他们倒不是不知道县城在哪里,但除了哈里木懂汉语交流比较方便外,其他人最多也就知道一些简单的词,潜意识并不想和更多的人交流。

这时候的他们习惯于在自己的圈子里,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太希望被外界打扰。

哪怕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但也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方式,除非上学出去的,或者有大毅力自己闯出去的,否则很少会打破这个圈子。

到新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北疆的旅游大火,一下子涌过来几万几十万人到一些地方来旅游,他们就会发现,本地人,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开的馆子,“服务意识”很淡。

这其实很正常。寻常他们一天接待的也就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可能就几个人。而那些熟客已经习惯了上来自己动手,干什么互相都已经默契了。

突然一下子上来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怎么可能服务过来?

服务员都是懵的好吧!

他们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所谓的服务意识是什么,因为小区域小范围甚至说本地小馆子,本身就只是一个不怎么流动流通的圈子。

当然,人来的多了,见的多了被说的多了也挣的多了,有些服务意识就上来了。

但更多的是这些网红打卡地被资本承包,然后本地人去夏牧场放牧,房子被资本买下来,做了民宿或者打卡点。

比如晃晃村,比如禾木——外地人比本地人多。

而在八十年代,他们很难接受圈子外的人加入进来,一旦接受了,那么就会非常信任,几乎会无条件付出,当然找你办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遮遮掩掩,直接说出来。

他们拴好马,有两个人拿着钐镰去草场割了两大捆草来分给几匹马。哈里木他们已经打来水,用带来的搪瓷盆烧水,就着馕吃了起来。

第二天卖完鱼回来,中午饭是梁月梅做的,麦子总算是收完了,接下来是等着出售麦草。麦杂头麦尾子啥的各家就分掉了。而下一拨收获是等着油葵,还需要一段时间。

家里活能少一些,宽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