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5章 要不,我自己上(800月票加更)

现在他已经出了两本书,可惜不是关于三国研究的,一本是《〈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另一本则是《艺术教育学》,都是正儿八经的学术研究专著,一直到十来年后登陆朝廷台开讲“汉代风云人物”,才成为红人兼畅销书作家。

按道理说一个人的性格三十多岁就应该定型了,他今年四十三四,应该没问题吧?沈隆考虑了下,找到领导,把自己的顾虑说了说出,“.…..所以我觉得应该录制一个节目,请几位专家过来,在每一集放映结束的时候,给观众讲课,告诉大家这一集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而减轻观众的观看障碍,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同时也是对观众进行一番历史知识的普及,然后和真实的历史进行对比,免得有人说《三国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拍摄这样的影片容易误导观众什么的。”

“这是个好办法,我看现在就要准备起来,免得时间太紧赶不及,毕竟制作节目也是需要时间的么!”领导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正好我也认识一些老教授、老专家,可以让他们来台里先录两集试试看。”

沈隆赶紧拦住,“领导,这有点不太合适!您的朋友那肯定是学识渊博的大家,但我们这回制作的是面对普通观众普及型的节目,和他们带博士生可不一样,他们讲的东西能力差点的博士生说不定都跟不上,更何况普通老百姓?”

“到时候要是反馈不好,那不光台里影响不好,那些老专家、老教授面子上恐怕也不好看啊!”明明是好事儿,可别弄巧成拙得罪人了。

“说得也是。”领导似乎想起了自己和那些老专家、老教授交流时候的别扭劲,“这些老专家的确有些曲高和寡了,我们要制作的节目应该是下里巴人式的,而不是阳春白雪;照这么来讲的话,估计找一些年轻教师更合适一些。”

“那这事儿就交给你好了,我倒是不认识这方面的年轻人。”领导也琢磨过来了,这事儿也不适合去找那些老专家让他们帮忙介绍啊,要不然人家到时候问他,我才是这方面的权威,你为什么不请我,他该咋回答?

“那我就请几位过来试试看吧!”沈隆应了下来,在京城找几位,然后外地找几位,易中天肯定是要请的,把他们集中到一起挨个讲一讲,看谁讲得好。

“对了,还有一件事儿!汪姐最近不是弄了个《电视书场》节目么?”汪文华在全面接手了《曲艺杂谈》一段时间后,已经慢慢适应了,然后她发现了一个问题,《曲苑杂坛》的节目时间容量有限,还要兼顾各种不同的曲艺艺术,就算请评书大师来表演节目,也只能讲一小段,没头没尾观众听不过瘾。

于是她就重新策划了一个专门讲评书的节目《电视书场》,每期二十分钟,每天一期,可以放开了讲长篇,一个长篇讲完才换下一位大师,这样观众就能美滋滋听个过瘾了,许多大师都在这个节目演出过。

田连元讲过《杨家将》、《水浒传》、《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刘兰芳讲过《朱元璋演义》、《岳飞传》,单田芳讲过《封神演义》、《曾国藩》、《林则徐》等等。

沈隆这次打算借用这个平台来给《三国演义》预热,“我想让汪姐请袁阔成大师来讲《三国演义》,我算了下时间,现在有些镜头还没有拍摄完成,再加上剪辑和后期制作,等袁大师把《三国演义》的评书说完,咱们的电视剧刚好能跟上。”

“评书用来预热,电视剧后面的小节目用于解惑,这样观众就能容易接受了。”沈隆琢磨着这些套路用出来,再加上更精美的制作,这部《三国演义》的收视率肯定比原作要高。

“这都是小事儿,你自己和小汪商量就行了。”虽然嘴上这么说,领导心里还是很满意的,沈隆要是真不通知他就去自己联系汪文华,说不定他就不高兴了,领导的心思可是很难捉摸的,幸亏沈隆的经验足得很,完全可以轻松应付。

找到汪文华把这事儿一说,她马上就同意了,“没问题,我也挺想袁老师的,刚好田老师这部书也快说完了,等过两天我就去辽宁请袁老师过来!”她可是跟随袁大师学过艺,别人去可能请不来,她去一准儿没问题。

于是提前预热的事儿就算结束了,沈隆找人要了一些资料,自己筛选一番给各所学校的青年教师发过去邀请函,邀请他们来京城面试。

过了一个星期,约好的时间到了,绝大多数受邀请的老师都来了,当老师的或许不会在乎金钱,但肯定看重民声,能来朝廷台制作节目露一把脸,他们肯定愿意啊,那些个别没来的,则要么是有事儿走不开,要么是对自己的能力没多大信心。

发送邀请函的时候,沈隆已经把要求写上了,所以今天直接开讲,“那咱们就先试试吧,还是之前的要求,要接地气,尽量让没怎么读过书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听明白。”

众人尽皆点头,然后一个个或是信心十足、或是略带忐忑的登上台去,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起了自己最擅长的片段。

然而前几个人讲得依旧有点深,普通观众听起来估计有点吃力,沈隆只好把希望放在了易老师身上。

易老师登台之后,语言倒是比他们平实了许多,没有用那么多专业术语,严肃中带有一丝幽默,让人听了比较舒服。

然而距离沈隆记忆中的那位易老师还有一定差距,沈隆忍不住在心里嘀咕,难道还得我亲自上?

沈隆回忆了下易中天的简历,他是47年生人,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上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81年从武汉大学毕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在他应该还在武汉大学教书,还没去厦门大学来着。